守正創新怎么做?總書記這篇講話要讀懂!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一直有著特殊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諸多重要會議,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今天,筆記君想給大家推薦其中的一篇重要講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靈魂的創作”,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應如何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起來研讀、劃重點!
堅持與時代同步伐
總書記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學習筆記”注:
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時代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強調“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正是要重申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的“天職”。
無論是白居易大聲疾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還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下“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古今中外,文藝創作只有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才有生命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起點也必定始于問題,才能聽清時代聲音,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
今天,新時代的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總書記說:
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么處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么樣,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藥來治,對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號脈都號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學習筆記”注: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為人民立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號脈診病為喻,生動深刻地闡明了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接地氣的真諦。
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就是要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深刻指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馬克思說:“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大眾是“下里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來說,走出象牙塔也具有同樣的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遠離現實、閉門造車、空疏論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走進火熱的社會實踐,不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找到真問題,懂得群眾的所思所想,拿出解決問題、解答疑惑的思路辦法,形成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總書記說: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在觀念和手段結合上、內容和形式融合上進行深度創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去年,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是創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
“學習筆記”注:
什么是精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夠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而“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過眼煙云。”
精品應該怎樣“煉”成?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刻分析:就創作主體而言,“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創作精品上,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家的。”就創作方法而言,“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而要想“煉”成精品,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既是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創作需遵循的認識論、方法論,也是大家必須潛心修煉的基本功。
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總書記說:
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職業道德體現在執著堅守上,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后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學習筆記”注:
文以載道,士以弘道。在給牛犇同志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這一崇高目標和重要標準,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該走什么樣的人生之路、藝術之路這一重大命題。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篇講話中,他更加鮮明地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還用王國維“治學三境界”來鼓勵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三境界”不僅是創作、治學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也是創作者執著堅守人格的寫照。
總結
“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
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讓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凝心聚力中國夢,唱響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