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聲】問責也是個技術活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施行兩年多來,既力推動了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也讓“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成為普遍共識,推動形成了知責、盡責、負責的濃厚氛圍,收獲了良好社會效果。
然而,在“失責必問”成為常態的同時,追責方向跑偏、問責用力過度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比如,“不問事發何地只看戶籍所在地”的屬地式問責,“明明盡力了還要躺槍”的職能式問責,“剛播種就要收獲”的計時式問責,“為了平息輿論必須找人頂罪”的背鍋式問責……
其間,也夾雜著一些因洗澡遲接巡查組電話訪談就被給予警告處分、因寫錯兩個標點符號就被通報批評的“亂問責”現象。導致一些基層干部要么誠惶誠恐、畏首畏尾、生怕出事,迷失了工作方向、產生了消極心態;要么干脆當起了“甩手掌柜”,認為“多干多錯、不干不錯”,只要不干事就不會被問責。
問責旨在通過強化責任追究,約束不作為、整治亂作為,從而喚醒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中辦印發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專門拿出一個部分,強調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規范問責、精準問責、慎重問責”,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責不力和問責泛化簡單化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問責實事求是、精準有效,激勵干部輕裝上陣、擔當作為。
問責是一把利劍,也是一把手術刀。技術高超不僅能夠劍指“靶心”、直擊“七寸”,也能給干部擰緊責任“發條”,促其履職盡責、擔當作為;但若操作不當,就會挫傷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削弱問責的權威、扭曲問責的本意。所以,問責是個精細活,更是個技術活,必須強調精準、謹慎、匠心。
問責要確保精準,就要在理清責任主體、定位問責對象、精確問責方式等方面狠下功夫。“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精準意味著實事求是、注重細節。“板子”到底該不該打,為什么打、打給誰、用什么方式打,都要有清晰的界定。既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不問西東、棍棒亂舞。
問責要做到謹慎,就要按照一定的原則、標準和程序有理有據地進行問責,而不是把問責當作“萬能藥方”,動輒就警告處分、通報批評。很多時候,求全責備會適得其反,而寬容卻能達到目的。“三個區分開來”的核心要義,就是把握好執紀問責的尺度、以如履薄冰的態度,對黨員干部進行問責和處置。既不能矯枉過正、求全責備,更不能吹毛求疵、雞蛋里挑骨頭。
問責要體現匠心,就要本質“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理清“嚴管”與“厚愛”之間的關系,打開容錯空間、激活一池春水、匯聚奮斗動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干部也是在不斷經歷挫折和磨煉中成長起來的。要對干部工作中出現一些偏差失誤,進行調查核實和科學認定,只要不違反黨紀國法、未謀個人私利,就不作負面評價、要及時澄清正名,用關愛激勵干部始終保持奮斗的銳氣,爭當開疆拓土的闖將、英勇善戰的干將。
“風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動而思良將。”現在,全國上下都在召喚“李云龍式”的干部,問責追責也成為了全民都在討論的技術性問題。而能否有效維護問責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讓更多“李云龍式”的干部輕裝上陣、堅毅篤行,關鍵就在于問責能否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促進“有錯”向“有為”轉變。(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