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生托底 讓民心更暖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國民政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深入推進民政工作改革創新,著力保障基本民生,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發展基本社會服務,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民政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就,有力服務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民生保障網越織越牢
困難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基本生活保障網,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近年來,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民生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備,方法越來越科學,制度越來越暖心。
從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編織一張史上最完備的“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到“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民政部門承擔起艱巨而光榮的脫貧攻堅兜底保障重任。一項項民生暖政、一條條民生舉措,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身邊,將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堅定履行脫貧攻堅兜底職責,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均動態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18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予以保障。
——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村低保對象3519.7萬人,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每人每年4833元,相對于2012年的2068元,增幅達到133%。全國城市低保對象1008萬人,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達每人每月580元,相對于2012年的330元,增幅達到75%。2018年,全國實施臨時救助1074.7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121.6億元,平均救助水平1131元/人次。
——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每年惠及1000余萬困難殘疾人和1100余萬重度殘疾人。
——全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制度,幫助78萬多名無人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落實受委托監護責任人,為18萬多名無戶籍農村留守兒童登記落戶,讓1.8萬多名失學輟學的農村留守兒童返校復學。
——出臺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強化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救助和監管責任。
——推動制定實施慈善法,2013年—2018年福利彩票累計銷售12320.32億元、籌集彩票公益金3516.56億元,支持民生兜底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
一項項政策、一串串數字,見證了溫暖困難群眾的“民生溫度”。奔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困難群眾正一步一個腳印跟上。
養老服務質量穩步提升
老年人有了更多幸福感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切實把2.5億老年人照顧好,讓他們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頂層設計,民政系統積極推動實施,我國養老服務事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從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提供政策依據,到印發《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將養老服務市場的大門徹底打開,緊跟著頂層設計的步伐,各地各部門持續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加強養老設施建設,為養老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
“看到這里環境舒適,管理服務好,老人住得開心,我就放心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紅水河護養院陪伴母親的劉女士動情地說。院里給予老人24小時照顧,讓她可以安心工作了。
這家占地6712平方米的護養院由政府投資建成,采取“公建民營、醫養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服務,院方從培訓入手,全方位為入住老人提供優質、舒適的服務。
如今,這樣的養老服務機構越來越多了。近年來,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加強養老機構管理、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出臺30多項具體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養老服務事業發展。
——在城市社區廣泛開展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在農村建立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互助幸福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全部城鎮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
——推進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無縫銜接。經過努力,基本建立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截至目前,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6.38萬個;各類養老服務床位746.3萬張;全國養老機構以內設醫療機構、簽約服務等不同形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比例達到93%;高齡津貼制度已實現全國省級層面全覆蓋,30個省份建立了養老服務補貼制度,29個省份建立了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2661.8萬老年人領取高齡津貼,360.4萬老年人獲得養老服務補貼,52.2萬失能老年人享受護理補貼,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基層社會治理活力彰顯
基層群眾和社會組織有了更多參與感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福州市軍門社區時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薄耙嘞胂肴绾巫屓罕娚詈娃k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民政部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推進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有效激發了基層社會活力。
城鄉社區治理全面加強。在全國民政系統的推動下,各地積極創新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把更多資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區,加大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全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78.2%,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43.7%,社區對居民群眾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更多矛盾問題被化解在社區。
基層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政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村(居)委會依法有序開展民主選舉,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加大村(居)務公開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協商,健全村(居)民主管理和監督制度,“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成為普遍共識,“有事會商量”能力不斷增強,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更加充滿活力。
社會組織培育管理力度更大。2013年以來,黨和政府完善扶持發展政策,先后投入11.8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引導帶動社會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把黨建作為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的重要抓手,基本實現全國性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活動,查處非法社會組織1.4萬余個。頒布志愿服務條例,標識志愿服務組織1.2萬家,注冊志愿者1.1億人,形成了一支人數超百萬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近年來,民政系統還深入推進社會事務改革和專項行政管理,為全社會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社會服務,廣大服務對象有了更多認同感。
婚喪嫁娶皆民生。近年來,婚姻登記實現全國聯網和多部門共享,婚姻頒證服務廣泛推行,殯葬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民政部門深化殯葬改革試點,深入開展大墓、豪華墓、活人墓、住宅式墓地、濫占耕地林地建墓、殯葬服務市場不合理收費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整治各類經營性公墓1407個,查處158家違規收費殯儀機構,有效規范了公墓管理和殯葬服務市場秩序。
行政區劃管理與地名公共服務持續加強。出臺了《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加強行政區劃管理提供了基本法規制度遵循;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建立國家地名信息庫,組織開展不規范地名清理整治活動,各地創新設置新型地名標志,為全社會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地名標志導向服務。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