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斗者】新老成昆線:半個世紀的奮斗接力
愛國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奮斗是時代的前進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上世紀六十年代,35萬名建設者在崇山峻嶺間修建起了被稱為“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55年后,他們的后輩再次走進這片大山,承建新的成昆鐵路,一條成昆線,把三代人的愛國情和報國志連接在了一起,一場半個世紀的奮斗接力在這里傳承。
在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施工現場,這幾天,28歲的鄭冬冬和同事們,正在進行隧道地下涌水的抽排作業,這條全長近22公里,I級高風險的隧道,是新成昆線路上最長、地質結構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小相嶺隧道現場調度主任 鄭冬冬:現場經常遇到突發狀況,需要我們立即去解決,不管你在干嘛,哪怕在睡覺,一個電話必須要去現場看一下情況。一天24小時可能就在洞子里面過了。
2016年,成昆線擴能改造工程啟動,新線路沿著老成昆線行進,部分路段采取截彎取直,距離比老成昆線減少了近200公里。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在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他提到不久前收到的一封來信,總書記說,來信讓他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欣慰。這封信正是鄭冬冬他們這群90后從新成昆鐵路建設工地上發出的。
小相嶺隧道現場調度主任 鄭冬冬:習總書記的回信,讓我們青年一代備受鼓舞,更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現在我們年輕一代接過前輩的旗幟,我們要勇于創新,勇于奉獻。
距離小相嶺隧道30公里外的沙木拉達隧道,曾是鄭冬冬爺爺當年奮戰過的地方,鄭冬冬也成了家里在成昆鐵路上奮斗的第三代。新成昆建設工程任務緊,鄭冬冬已經兩年沒回過家了,清明前夕,在河南老家的爺爺來到這個曾經奮斗過的地方,他要完成一個心愿。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 鄭守禮 82歲:離開50年了,我想看看我這在一塊干活的老戰友,他們已經去世50年,我趁著清明前,我懷念他們,我想來看看他們。
上世紀六十年代,鄭爺爺和戰友們承擔了成昆鐵路最長的沙木拉達隧道建設任務;當時不要說公路,連條像樣的人走的路都沒有,他們喊著號子,硬是將機器扛著抬著搬進了山。那時,隧道施工只能靠大錘、鋼釬一點點鑿孔爆破,連手持風鉆都是稀罕物,每天24小時施工,隧道最快也只能掘進不到一米。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 鄭守禮 82歲:那時候的條件苦啥都沒有,下雨天披個蓑衣,我把雨鞋脫掉給你穿,你上班了就穿,你下班了他穿,啥都艱苦。
然而要在這片被外國地質學家認定為“死亡禁區”的山谷里打隧道,暗河、斷層、泥石流隨處可見,塌方更是時常發生。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 張寶圖 75歲:沙木拉達隧道當年發生最大的一次事故塌方。我也埋在下面了,這個臉上縫了幾針,腿上縫了十幾針,我們后來犧牲了六個同志,把我們整個工班的幾十號人全都救出來了。
老成昆鐵路線,全長1100多公里,要建成991座橋梁,鑿通427條隧道,35萬名建設者用血汗和生命鑄就了這條生命線,2100多人為之犧牲埋在了鐵道旁。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 張寶圖 75歲:千山萬水任調遣,英雄面前無難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沒有吃苦奉獻的精神,沒有開拓進取的這種精神,不可能去完成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老成昆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成昆建設者們的底氣。目前,小相嶺隧道正處在最艱難的攻堅施工期,新成昆鐵路2022年建成通車后,從成都到昆明將由現在的20小時縮短到7小時以內,人流物流會更便捷。
小相嶺隧道現場調度主任 鄭冬冬:50多年前,我們很多人的爺爺、父親不怕苦,不畏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天塹變成了通途。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接過接力棒,更應該迎難而上,早日修通這條路,幫助鄉親們,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