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在緬懷中積蓄更多前行的精神力量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是一個有“土腥味”的節氣。清明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每到清明時節,氣溫變暖,春暖花開,降雨增多,春耕春種即將開始。氣清景明,風和日麗,清風拂面,人們脫去重裝,滿心歡喜,遠足踏青,游走在松林竹海處,穿行于潺潺溪流畔,沉醉在鳥語花香中,仰臥草地,極目望去,天地間一片萬象更新,內心也就自然因通透而一片清明。清明不僅接地氣,而且孕育著美好的未來和希望。
清明,是一個有“儀式感”的節氣。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習俗活動豐富多彩。“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離死別處”。這一天,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祭拜親人,寄托哀思,感悟生命的意義、領悟生活的意義,也是清明傳統節日的應有之義。“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里”。這一天,人們在放風箏、蕩秋千、打馬球的樂趣中,培養勇敢精神,激發進取之志。“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這一天,人們撣除心靈之灰塵,尋找精神之力量,在傳承美德中讓自我多一些明凈與淡泊。
清明,是一個有“文化氣”的節氣。《淮南子·天文》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清明文化已經有2500多年歷史,祭奠、緬懷、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詠,無不飽含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對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也是受清明文化的影響。清明節豐富的文化特性,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弘揚民族精神的舞臺。如今,清明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并被賦予生命清明、政治清明、生態清明的新的時代內涵,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清明,是一個有“家國情”的節氣。慎終追遠,以明今日之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每每談起國家英雄、民族先烈,習近平總書記都難掩真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十余次來到革命老區追憶先烈,祖國的山山水水都曾留下他緬懷先烈的足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清明時節,我們祭奠自己逝去的親人和祖先,更要祭奠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先烈們為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讓每個人的家國情懷在清明祭祀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清明,為了祭奠,更為了前行。讓我們在緬懷前人、感悟生命的同時,不忘初心,積蓄更多繼續前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