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綜述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題: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綜述
新華社記者胡浩、施雨岑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全國教育大會,全國教育戰線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完善頂層設計,編好教材、創新教法、發展學科、壯大隊伍、建強機構,不斷改進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進一步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
整體謀劃、系統設計,全面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
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啟動實施“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活動,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工作,召開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場推進會,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教育部切實加強對新時代辦好思政課的整體謀劃,打響了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高校建立了直屬學校領導、獨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85.2%的高校設有獨立二級機構,其中本科高校1109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89.5%。
政策精準務實,舉措成效喜人。
2017年起,教育部對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情況開展跟蹤調研。從調研情況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總體良好,教師敬業投入、立德樹人作用顯著,學生滿意度高、獲得感較強,有力推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教材攻堅、師資攻堅,明理入心德育為先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教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
2017年秋季開學,全國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初始年級的孩子,拿到了教育部統編三科教材。
翻開教材,人物鮮活生動、課文意蘊深長,讓孩子們在系統學習中感受、成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回訪調研顯示,92%的教師對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表示滿意,82%的學生喜歡新教材。
2017年,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目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已修訂印發,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各年級陸續投入使用,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也即將付梓。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中宣部、教育部全面修訂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組織新教材任課教師全員培訓,講好用好新教材。
辦好高品質教育,離不開高素質教師隊伍。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高素質專業化成為教師“標配”。全國登記在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兼職教師數量快速增長,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通過打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示范培訓班等方式,一大批中青年教師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育人水平得以提升。
一項面向30000多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91.8%的學生表示喜歡或比較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春風化雨、創新教法,立德樹人貫穿始終
思政課不能“曲高和寡”,貴在“潤物無聲”。
“你希望的中國特色鄉村是什么樣子?”“假如你是代表委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怎么走呢?請大家履行職責也來談一談。”在東北大學,思政課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摸清學生的社會關注點、思想困惑點和理論渴求點,有的放矢地備課、講授。
臺上,兩位老師圍繞“進城還是返鄉”展開激烈辯論;臺下,同學們一邊傾聽,一邊通過“微助教”“微彈幕”實時互動。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讓學生在思辨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增進對中國方略的認同。
清華大學的“因材施教法”、浙江大學的“情景式教學法”、江西師范大學的“紅色基因傳承”教學方法改革……多種多樣的教學創新尊重學生個性與特點,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有意思”“都愛聽”“真相信”,一些課堂已經從“點名課”成為“網紅課”。
結合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對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加強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教育,提升審美情趣、錘煉意志品質;提高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和合作交流能力……各地中小學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