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政協委員廷·巴特爾:將軍之子,草原的驕傲
我是內蒙古自治區薩如拉圖雅嘎查原黨支部書記廷·巴特爾。19歲那年,我來到了嘎查,沒想到,這一待就是45年。如果問我,“后悔嗎?”不后悔,一點也不后悔。我是“草原的兒子”,我的青春就應該留在這里!
2018年,我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走進人民大會堂時,我的內心很感激,同時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廷·巴特爾在駐地。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宋繼祥攝
45年前,我來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看到牧民的生活條件,我都驚呆了,他們什么東西都沒有,從棉襖上拽點棉花捻個捻兒,插在羊油里面就成了燈。后來我當上嘎查長,嘎查的生產生活由我負責,我就想,我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那時候大家真的都很窮很窮,好多人問我,“你父親是廷懋將軍, 有那么多機會返城,你為什么不走?”我能走嗎?不能呀!我走了的話,牧民的生活怎么辦?我必須要留下來。我父親也很支持我,就這樣,我的根,扎在了草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強,河湖治理得越來越好,草場上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
廷·巴特爾和家人在一起。本人供圖
2003年,嘎查成立了股份制公司,發展鮮奶、風干肉加工銷售以及生態養育、牧民之家游等產業,牧民的收入大大提升。嘎查修了路、通了電、牧民們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子女們也都上了大學,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村”。
孩子們畢業回來了,我覺得我該退休了,但是牧民不愿意讓我走。我想我們應該給有文化的年輕人機會,因為那是一種希望!
現在我們嘎查是兩個20多歲的大學生在主事,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做得都很好。2017年嘎查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06年,我那時是全國人大代表,在談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我就建議說,基層干部一定要起到表率榜樣的作用。
1996年草場分到戶,那時草場已開始退化,我意識到必須立即保護草原,可當時很少有人能接受我的觀點,我就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于是,我賣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休養生息。第二年,我家打了9馬車草,相當于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親眼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進行封育和劃區輪牧。
廷·巴特爾在自家草場。本人供圖
草場植被恢復了,但草畜平衡問題還沒有解決。我發現,養1頭牛,4個蹄子踐踏草原;養5只羊,20個蹄子踐踏草原,而養1頭牛的效益又不低于5只羊,于是我提出“蹄腿理論”。
2002年的社員大會上,我提出要“少養精養”,這樣收入高,支出少,勞動強度低,生態還好,為了讓牧民信服,我抵押了我們家的全部財產。
2005年我家牧草返青期間,植被高度只有9厘米,蓋度也僅僅15%;2009年,植被的高度和蓋度已分別達到16厘米和35%!
我希望國家重視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生活,對少數民族地區能有一些傾斜的政策和項目。
從內蒙古到新疆西藏,邊界線很長,冬天大雪春天大風,環境很惡劣。牧民是邊防守護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現在我們少數民族的子女上了學,不愿意在這個地區呆了。為什么不愿意?誰都知道發達地區都在東部中部,那里氣候很好,生活條件很好,誰不想要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國家可以在政策上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傾斜。
廷·巴特爾在自家草場。本人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我覺得總書記說的特別對,生態對于草原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是草原的孩子,我的根在這里,牽掛在這里,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只要有牧民來找我幫忙,我還是會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因為在我心中,每一位牧民,都是草原“貴族”!(中國青年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瑞玲 盧冠瓊 宋繼祥 實習記者 宋天真 虞芳瑜 陸文煜 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