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再造新優勢——從全國兩會看東北振興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白山黑水再造新優勢——從全國兩會看東北振興
新華社記者張非非、李錚、薛欽峰、楊思琪
中流擊水,迎難而上。
過去一年,東北三省經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實現經濟筑底企穩。遼寧、吉林、黑龍江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7%、4.5%、4.7%,東北經濟走出近年來發展最困難時期,呈現出穩中有進、總體向好的新局面。
向優化營商環境要活力,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對外開放要潛力……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
把更多的活力激發出來
近年來,東北三省大力推進干部作風轉變,以曾經的短板為突破口,重塑風清氣正軟環境,為振興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2018年初,遼寧省1.2萬名機關干部走出政府大院,深入全省最困難的鄉鎮村屯,在為期三年的掛職交流中,錘煉作風,服務基層,為鄉村振興出力獻計。
“給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搭建舞臺,讓優質的人力資源和廣大農村的自然資源融合,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起到了‘1加1大于2’的作用。”遼寧省朝陽市市長高偉代表說。
“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以簡審批優服務便利投資興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這也是激發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
在“煤電之都”遼寧鐵嶺,299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12個部門、58個項目的110個要件實現容缺受理。鐵嶺市市長李士偉代表說:“鐵嶺市規定,如非直接關系企業生產質量安全,政府部門入企檢查必須提前備案,打造‘無事不擾’的企業經營環境。”
融資難、融資貴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黑龍江牡丹江市對企業實行“無還本續貸”,堅決不斷貸、不抽貸、不壓貸,做到應續盡續,避免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困境。
遼寧三溝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京耕代表說,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激發了市場活力。“辦事更方便、競爭更公平、得到的幫助更多,讓民營企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勁頭,一心想著怎么把企業做大做強。”
把更大的動能培育出來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三年來,東北三省通過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一批同市場完全對接、體制機制更活的“老字號”“新字號”,不斷釋放出東北振興發展新動能。
東北制藥集團曾因長期虧損,一度陷入困境。去年,作為沈陽唯一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單位,東北制藥成功推進混改,推出減少“跑冒滴漏”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一年,銷售收入大幅提高,上繳稅金超5億元,同比增長40%。
“積極穩妥推進國企混改,可以發揮國有資本的放大效應,實現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本鋼集團董事長陳繼壯代表說,下一步本鋼集團也將大力推進混改,撬動國有資本存量。
2018年,大慶油田經營指標創三年來最佳,中國一汽實現紅旗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近7倍……一大批國企經營持續向好,國有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不斷完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老字號”在東北全面振興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老樹已開新花,小樹也發新芽。一批“新字號”產業也在老工業基地培育壯大。
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入海,這些大國重器背后不乏東北科技的身影。在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等城市,上千家科研機構的科研項目成果正不斷轉化。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家騏代表說,東北工業在很多創新領域都是高精尖的代表,讓科研成果優先在東北地區轉化,能培育東北更大的發展新動能。
把更廣的空間開拓出來
在哈爾濱香坊火車站,滿載石油勘探設備的集裝箱貨運班列緩緩開出;在琿春綜合保稅區,滿載俄羅斯進口商品的火車等待入關;在沈陽,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平穩運行,比傳統海運節省了至少一半時間……
哈爾濱市市長孫喆代表說,立足地緣優勢,東北地區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著力將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聯系起來,依托基礎設施建設、綜合跨境運輸、頻繁經貿往來,搭建起雙向“快車道”。
地處東北角,面向東北亞,東北地區是中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如今,東北三省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在形成,高質量發展正在向著更廣闊的空間開拓。
統計數據顯示,東北地區對外貿易迎來顯著增長。以黑龍江為例,2018年全省進出口額1747.7億元,同比增長36.4%;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進出口額1420億元,增長59%。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遼寧自貿試驗區成立兩年來,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對外開放正在提速。
進口貨物從飛機抵港到抵達工廠僅需2個小時,“先入區、后報關”模式使貨物入區時間由原來的30小時縮短到5小時,結轉時間由原來的2到3天縮短至1天……
“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讓這里服務效能提升,增強了企業的投資信心,成功點燃東北改革開放新引擎。”大連市市長譚成旭代表說。
從“向南看”到“向北看”,東北地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區位“劣勢”向區位優勢轉變,迎來對外開放新機遇,區域發展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邁進。(參與記者徐揚、王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