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發展五年間,非首都功能疏解得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題:協同發展五年間,非首都功能疏解得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任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緊緊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與津冀協同聯動,開啟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歷史性變革。五年來,“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協同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步伐加快,百姓獲得感不斷提升。
去存量、控增量,加速疏解非首都功能
動物園等區域性批發市場完成撤并升級和外遷,天意等批發市場實現關停……
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年來,北京市加速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累計達到2648家,累計疏解提升臺賬內市場581家、物流中心106個。
“推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的關鍵之舉。”北京市委市政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說。
去存量,解決當前問題;控增量,謀求長效之舉。
北京市制定實施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并兩次修訂完善,嚴把新增產業準入關。
截至2018年底,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16萬件,批發零售等限制類行業新設市場主體數量下降明顯。
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強化首都功能騰出了空間,為優化首都城市布局創造了條件。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創產業等新設市場主體保持活躍態勢。
順民意、惠民生,百姓分享協同紅利
明城墻下,春寒料峭。不少市民利用周末時間來到明城墻遺址公園北側綠地休閑健身。
作為北京市重要民生實事項目,這片綠地是北京拆違騰退的縮影。2018年,北京拆違騰退土地6828公頃,1683公頃騰退土地實現了“留白增綠”,建成城市休閑公園28處、小微綠地121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0%。綠地在市民生活中正變得觸手可及。
通過疏解,原來過于集聚的優質公共服務功能輻射到更廣泛的地區,既從空間上均衡了布局,又惠及更多百姓。
始建于1878年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的綜合性醫院。自2015年起,潞河醫院與大廠縣人民醫院等組建醫聯體,啟動“互聯網+”模式的專科醫聯體建設,大大縮短了“通武廊”(北京通州區、天津武清區、河北廊坊市)地區急危重癥患者的就診時間。
“通州區永樂店鎮一位患者胸痛到社區就診,經120中心轉至我院急診完成介入手術治療,全程只用時78分鐘。”潞河醫院院長紀智禮說。
強協作、促協同,疏解政策體系加快建立
位于河北省滄州市的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在國內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先河,解決了藥企遷出后需重啟審批程序的難題,不但縮短了企業投產周期,也加速了園區轉型升級。
五年來,北京市圍繞“遷得出去、落得下來”,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機制。全方位、多層次的疏解政策體系,進一步清除了協同障礙。
在重大產業合作項目帶動下,2015年至2018年,北京到津冀投資的認繳出資額累計超過7000億元。
機制創新沒有終點。劉伯正表示,北京將堅持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更加講究方式方法,確保取得更大成效。
下一步,北京將以市級行政中心遷入城市副中心為契機,加快建立通州區與北三縣規劃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和經常性工作會商機制,使居住在北三縣、就業在北京的人口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緩解潮汐式交通擁堵,促進職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