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措施,兜牢民生底線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 題:完善政策措施,兜牢民生底線
新華社記者樊曦、齊中熙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9年新年開局,我國繼續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民生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力度,以實實在在的民生舉措兜牢民生底線,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應民生關切,扎扎實實增進民生福利
在山東壽光,2月初雖依然寒氣逼人,但各家農戶的“智能一體化大棚”里卻溫暖如春,各種新鮮蔬菜長勢喜人。
近年來,為了推行“大田改大棚、舊棚改新棚”,打造“品質農業”,國網壽光市供電公司借助3.4萬個大棚改造升級時機,推廣大棚智能化標準化布局,讓菜農用電更安全、更可靠。
有了穩定的電力供應,各個大棚建起了物聯網。崔嶺西村的一位“棚主”崔江元告訴記者,大棚里的溫度、濕度、采光等各項指標都會實時在手機終端上顯示,并可通過物聯網調節控制,“用手機就可以‘種菜’”。
保障民生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為人民辦實事。
新年伊始,各地民生新舉措不斷:
——在河北,“民生大走訪”行動正式啟動。今年,河北將組織開展“走百戶、訪千人”活動,整合各種熱線設立統一的“便民服務熱線”,做到“一號對外”“一站式服務”,定期開展民心工程專項訪談,解答群眾熱點關切;
——在新疆,“健康新疆”建設如火如荼。一年一次免費體檢,一天一頓免費早餐,住院享受“先診療后付費”……這些著眼細微處的惠民舉措深受百姓歡迎;
——在四川,各級財政今年計劃安排資金817.69億元用于民生工程,其中包括為12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費補助、為33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等多項舉措。
夯實民生之基,在發展中提高保障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是底線任務,也是標志性指標。
海雀村,貴州烏蒙山區深處畢節市赫章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曾經,“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里糧荒荒”就是這里真實的寫照。
“下決心,要脫貧”,村里人鉚著一股勁。趁著脫貧攻堅的春風,今日的海雀村,有養豬的、養牛的、種中藥材的……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萬元。萬畝林場,不僅保護了海雀的生態,也成了海雀人的“綠色銀行”。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去年我國1386萬人實現脫貧。今年要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新增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這些地區,確保今年再減貧1000萬人以上。
要脫貧,先就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于2月12日至3月15日在全國開展“2019年春風行動”,以促進轉移就業,助力脫貧攻堅。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活動將重點圍繞強化就業服務加以推進,做好“面對面”線下現場服務和“點對點”線上信息推送。同時,聚焦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和“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推進就業扶貧,切實幫扶一批貧困群眾實現就業。
激發民生活力,在改革中大步前進
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
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成為共識。去年11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逐步在全國推開,推動出臺更多優化營商環境的硬舉措。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局局長熊茂平說,近年來我國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深化商事制度的舉措,包括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企業名稱自主申報、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等一系列改革,推動市場主體準入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有效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創業就業和民生改善。
改革不僅激發了市場活力,也給百姓帶來諸多便利。
在陜西,西安市加快“民生速度”,目前已率先在高新區實現區級層面數據互聯,第一批9項民生類高頻審批事項已上線運行;同時,探索“容缺審批”“承諾制審批”“預審批”等創新機制,為重點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審批減負提速,全面構建“3公里政務服務圈”和“15分鐘便民服務圈”。
在山西,各級政府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就業創業證電子證書和電子社保卡,“民生山西”手機App正式上線運營,全面取消社保待遇領取資格集中認證。
可以預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將會有更多促進民生改善的實招硬招,進一步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