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祝年】年畫再春天,創新乃是根
年畫再春天,創新乃是根
在廣東佛山,有一家“百年解憂年畫店”,想脫單、逢考必過,或者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都可以在這買到相應的年畫。年輕人在年畫店許下愿望,買了年畫回去張貼,有不少還真實現了,于是就來“還愿”,再買新的……有著“年畫女俠”之稱的劉鐘萍,就是這家不同尋常的年畫店的經營者。(1月30日光明網)
年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經歷過起伏。清朝中期達到高峰,清末民初漸漸式微。后來在天津、上海等城市,“改良年畫”又煥發了年畫的新生命,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畫還出現過創作高峰。可是當傳統印刷被現代印刷取代,電子圖像、虛擬圖像興起,以及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節俗發生變化之后,年畫再次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其實,年畫不但是一種藝術門類,一種藝術的展示,還蘊含著歷史記憶和傳統人文價值,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有些特殊的年畫版式,還因區域特征,烙上了“非遺”的符號。所以,重振年畫,讓年畫迎來春天,有益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有益于傳統記憶的傳承與保護。
如何引導青年人走好看見,習慣,接受,喜歡,了解,探究系列之路,讓年畫承擔起傳統文化載體的重任。縱觀歷史,反思現實,筆者以為尋找出生活和節日中那些不變的東西,融入創新這個不變的元素至關重要。
要創新表達,實現代際轉換。年畫之所以叫年畫,乃傳統過年時節張貼的圖案,自然需要表達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譬如,過去習慣于用“喜神”“和合二仙”“財神爺”的“神力”來達成所愿,而如果現在還是這樣表述,張貼者有可能被貼上“落后”“迷信”的標簽。倘若換成年輕人感興趣的語言和意境,改成“脫單神器”“行桃花運”“實現一個億小目標”, 對年畫寓意做年輕化的演繹。不是既明確表達了祝福,又規避了落后的嫌疑,哪能不廣受歡迎呢?
要創新呈現,獲取最大認同。沒有認同就沒有影響,沒有影響就沒有發展。要使得年畫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喜歡,在呈現方式上也決不可因循守舊,要主動融入現代途徑,讓老樹開新花。如將年畫嫁接到移動應用和數字化領域,開發年畫表情包就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創新。那“不約”“打call”“隨便你”,以及春節親戚的終極三連問:“有對象沒”“生二孩嗎”“工資多少”,都用年畫元素來表達,再配上現在的流行觀點和詼諧話語,不但色彩對比強烈,特別討喜,還適合表達夸張的強烈情緒。據報道,是凡用過的青年人都大呼過癮,一用而不肯棄。不正說明,有了喜歡,就有了口口相傳,必定會有最大限度的弘揚。
要創新推廣,促成內涵拓展。年畫其本質又是一種藝術的概稱。不僅是過年,人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階段,比如生婚壽喜、學業事業,都有對應的年畫“神仙”來庇護。所以,不要拘泥于過年才賣年畫,可以把年畫與人們日常生活和愿望相銜接,如在七夕、情人節這些特殊日子,開設“脫單”專場。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用特殊創作提供特殊服務,鼓勵大家把年畫“用”起來。
總之,只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喚回年畫再春天。
鄧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