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經濟發展新考題(人民時評)
活力源于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這離不開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著眼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依然需要沿著這一歷史前進的邏輯不斷向前邁進
2019年,中國經濟的航船將駛向何方?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們將何以應對?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這些問題格外引人關注。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傳遞出2019年經濟工作的信號:“五個堅持”“六個穩”勾勒2019年經濟工作方向,辯證看待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變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會議傳遞出的這些信息,勾勒出明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方向,也彰顯了中央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的決心。
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是信心的重要來源。如果說過去我們的信心來自于不斷“趕超”,今天“穩健”的意義在凸顯。“三期疊加”階段并未度過,三大攻堅戰是眼下的重頭戲,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系,尤需改革的藝術。也正因此,從年中黨外人士座談會到最近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被一再強調。從具體舉措看,無論是去年末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防控金融風險,還是最近出臺規定返還失業保險費來穩就業,制度設計與政策推進穩字當頭,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的穩健,也穩住了人心。
面對新問題新挑戰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經濟的成色是好的、底氣是足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擁有一個潛力依然巨大的國內市場。今年“雙11”,18.82億件快遞讓人再次看到新經濟的實力,一些有助于強后勁的基建投資也將成為穩增長的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為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迎來歷史性契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費升級更將帶來經濟新的增長點。某種意義上,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引向充分與平衡軌道的過程,也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性水平的過程。展望未來,中國仍大有可為。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還專門指出,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有經濟學家用“水大魚大”一詞形容過去10年中國經濟發展。確實,經濟發展得好不好,既要從宏觀處看“水”,更要在微觀處看“魚”。到2018年3月,中國各類市場主體數已突破1億戶。它們是改革開放40年的碩果,也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源,更是預示經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各級政府合力馳援,一系列扎實舉措緊鑼密鼓推開。活力一釋放,創新動力就能泉涌,發展的動能自然加速,干事創業的負擔小了、收益大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能得到提升。
進一步說,活力源于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這離不開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40年來,改革之手刪繁就簡,極大降低了制度成本;開放之手送往迎來,極大增加了中國資源要素的全球化收益。著眼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依然需要沿著這一歷史前進的邏輯不斷向前邁進。新的一年,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依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議題。與此同時,進一步精簡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降低關稅,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則構成了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頭戲。改革之手與開放之手形成強大合力,我國經濟發展定能創造更多奇跡。
信心來自實績,實干增進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關鍵之年,我們沒有時間歇腳喘氣,唯有以迎難而上的姿態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力以赴答好經濟發展新考題。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