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改革開放40年】就業規模持續擴大 結構不斷優化
央視網消息: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快速增長,并實現了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針對性的改革舉措,不斷打破體制障礙,促進就業持續穩中向好,結構不斷優化。今天的《數說改革開放40年》,來看就業的變遷。
您知道,在40年里,日新月異的中國平均每天增加多少就業人口嗎?2萬6千多。這讓我國在總人口增加四成的情況下,就業人口數卻增長了近一倍,達到7.76億人。
就業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1978年,每10個人,有7人在務農,現如今從事工業或服務業的人占到了7個,代表著新興、多元的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第一大產業。
就業越來越靈活,也出現不少新職業。鐵路扳道工、彈棉花手藝人、啤酒花生產工等這些職業,對很多人來說已經陌生,但“無人機飛手”、程序員,快遞員、營養配餐員等這些職業如今卻在走紅。我國在2015年對職業分類進行調整,新職業增加了347個。
最難得的是,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背景下,就業形勢依然穩中向好。2013年到2017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就業1300多萬,確保了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穩定在4.0%左右。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萬多家,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保持在1.0以上,意味著崗位需求大于求職人數。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5%,跑贏了GDP的同期增速。
中國穩穩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了5%左右,而世界各國都在為失業率攀升而焦慮,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失業水平為6.6%,全球平均失業水平為5.7%;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平均失業人口以220萬的趨勢增加。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測算,中國的對外投資和進出口,平均每年直接拉動各國1500萬個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