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平型關戰(zhàn)役: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豐富翔實的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一一陳列,那場震驚中外的激戰(zhàn)猶在眼前——
1937年9月20日,日軍第5師團一部侵占靈丘縣城。21日,日軍第21旅團長三浦敏事率步炮6個大隊分兩路向平型關一線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日軍匯合攻占太原,進而占領山西全省。為阻止日軍突破平型關防線,9月23日,朱德、彭德懷命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在平型關東側喬溝一線設伏。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春平說:“戰(zhàn)爭開始前,林彪、聶榮臻曾兩次到靈丘縣城西南山區(qū)35公里處的白崖臺——喬溝一帶進行實地偵察。第一次是他們帶著參謀人員和電臺去的。首先到平型關關口,爬上關口北側山嶺,對著地圖觀察平型關以東的山勢、河溝、村莊和道路。然后下山沿西跑池、東跑池公路到喬溝至東河南,察看峽谷公路兩側的地形地貌。第二次則重點勘察了老爺廟前的地形和喬溝西南側的山地地貌。”
戰(zhàn)斗前,115師的部隊在冉莊集結。24日傍晚,借著微弱的燭光,師長林彪與副師長聶榮臻在一張軍用地圖上來回比畫,作周密部署。最后,兩人下定了決心,并立即下達命令:“于本晚24時出發(fā),向白崖臺開進。”
“那天晚上,為了隱蔽,參戰(zhàn)各部均選擇了難走的崎嶇小路。而當時大雨如注,狂風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動十分困難。戰(zhàn)士們上下衣服被淋得透濕,幾乎都成了‘泥人’。再加上晉北山區(qū)夜晚寒冷,戰(zhàn)士們一個個凍得直打哆嗦。”高春平說,接踵而至的山洪,又擋住了前進的道路。戰(zhàn)士們就把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拉著手、拽著馬尾巴從齊腰甚至齊胸深的急流中蹚過,緊急行軍,奔向預定的埋伏陣地。
經過一夜的風雨行軍,115師參加伏擊的第685、第686和第687團全部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伏擊陣地并迅速構筑工事實施偽裝。一夜風雨,寒冷透骨,官兵們渾身上下全是“黃泥湯”,凍得兩腿麻木。戰(zhàn)士們又冷又餓,但依舊伏于濕地、山巖上待命,士氣高昂。而師指揮所就設在能夠俯瞰整個戰(zhàn)場的喬溝東南側的山頭上。115師張開“口袋”,就等敵人前來。
25日早晨5點30分左右,日軍第一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聶榮臻傳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等日軍第21旅團后續(xù)部隊乘汽車100余輛,附輜重大車200余輛全部進入預伏陣地后,用手榴彈炸毀敵人最后一輛汽車。”
當敵軍先頭部隊進入關溝與辛莊之間的岔路口時,687團三營九連副連長郭春林打響了第一槍。機槍、步槍、手榴彈、迫擊炮一齊發(fā)射,把擁塞在公路上的日軍一時打得人仰馬翻。在685團與敵人反復爭奪制高點后,突然陣地上空飛過來兩架日軍轟炸機。面對危急局面,戰(zhàn)士們迅速沖下去,與日軍攪成一團,讓日軍飛機分不清敵我,不敢輕易轟炸。一場激烈的白刃戰(zhàn)爆發(fā)了,敵我雙方在狹窄的陣地上拼起了刺刀。
在白刃戰(zhàn)中,685團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率先向敵突擊,他一人刺死了十幾個鬼子,自己也身負重傷,當一群鬼子向他逼近時,他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長達6個小時的戰(zhàn)斗,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余人,繳獲大批輕重機槍、軍用電臺,擊斃戰(zhàn)馬,燒毀敵汽車百余輛,馬車200多輛。此戰(zhàn)八路軍重創(chuàng)了日軍精銳王牌師團,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氣焰。毛澤東主席在大捷次日致電朱德、彭德懷:“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稱“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
高春平說:“平型關戰(zhàn)役,是一次振奮民族精神之戰(zhàn)。八路軍以簡陋的裝備,主動迎戰(zhàn)日軍的主力師團,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抗戰(zhàn)的信心,向全世界證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一支英勇善戰(zhàn)、隨時可以為民族國家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的隊伍。平型關戰(zhàn)役,還是一場八路軍的揚名立萬之戰(zhàn),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彰顯了八路軍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的抗戰(zhàn)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本報記者 李建斌 本報通訊員 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