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縣的“旅游飯”,端得穩吃得香(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西藏米林縣南伊溝最深處的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炊煙裊裊。57歲的珞巴族村民達久正忙著給竹條上色。“過去進出村子要騎馬翻山,我們出不去,別人也很難進來。”達久說,“現在路修好了,游客多了,這些竹編工藝品供不應求呢!一年收入七八萬元沒問題。”
近年來,米林縣依托豐富旅游資源,推進全域旅游,提升旅游品質,旅游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全縣8個鄉鎮50多個村莊、3545名農牧民直接參與旅游服務。今年前9個月,米林縣接待游客103.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9億元。
“要是一個月前你來村里,估計都見不到人影,大伙都‘做生意’去了。”南伊鄉南伊村村民尼瑪扎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記者,他在南伊溝景區當司機,妻子當講解員,“我們全村都干旅游,每家光旅游收入一年就有4萬元左右。”尼瑪扎西把記者領進屋,寬敞明亮的客廳里,木雕精美的藏柜上擺放著液晶電視,“現在我們也過上現代化生活了。”
南伊珞巴民族鄉,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的最大聚居地,共居住著557名珞巴族群眾。如今,一幢幢藍色屋頂的嶄新鋼筋水泥房整齊排列在街道兩旁,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來南伊溝森林景區觀光的游客,難以想象這里曾是有名的“砍伐溝”。達久回憶說,30年前,家后面山上的樹基本砍光了,從山腳到山頂光禿禿一片,南伊河也變得渾濁不清,村里到處是運木頭的大貨車。
長期以來,林芝是西藏木材的主要供應地。上世紀90年代末,西藏對林區全面實施禁伐。國家先后投入上億元,建立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西藏自治區級工布自然保護區。2017年,西藏安排補償金17.3億元,用于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及生態脫貧崗位補助。
達久一家從2008年起每年獲得生態補償金,從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每年按時發放,從沒拖欠,拿了錢大家自然也保護起樹林,沒人去亂砍濫伐了。”
2010年,南伊溝景區開放,游客紛至沓來,漫步南伊溝原始森林景區,夜宿水聲潺潺、滿天星斗的農家樂,觀賞舉世無雙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米林縣政府從門票收入中抽出部分收益發放給景區所在地農牧民,2016年至2017年,累計發放旅游惠民資金1779.08萬元;成立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售賣小組,在景區內開設特產銷售攤位,售賣所得收益70%歸群眾,3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
“今年國慶節,米林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米林縣委書記李牧之介紹,2017年底動態調整后,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747戶2351人,已有704戶2234人實現脫貧,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65%。
初冬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已有些許寒意,但到此觀光的游客依舊絡繹不絕。沿著雅魯藏布江的派鎮索松村、吞白村,村民自發辦起的家庭旅館就有28家,旅游業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
走進當地頗有名氣的“公尊德姆農莊”,創始人德吉旺姆正在為四川來的幾位游客準備午飯。農莊有73間客房,從今年3月開始營業,經常“一房難求”。“從前,進出大峽谷的路還沒修起來,運輸貨物全靠人背馬馱。”32歲的德吉旺姆外出闖蕩多年,當過茶館服務員,開過商店,做過農產品收購,攢下了一肚子生意經。
2016年,德吉旺姆回到吞白村,發現雖然村里處在觀看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峰的最佳位置,但因為沒有把旅游服務搞起來,留不住游客。德吉旺姆找到村委會,提出開辦生態觀光農莊的想法,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德吉旺姆出資占股25%,村里占股15%,其余60%股份分給村民。
創業之初,德吉旺姆面臨融資難題,在村兩委引導下,向縣里申請家庭旅館資金扶持項目,順利地從銀行獲得960萬元“藏宿貸”,解了燃眉之急,“縣里不僅幫我解決了資金,而且對村民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培訓,我們的服務員都很專業。”德吉旺姆高興地說。
為拓展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渠道,爭取資金扶持農牧民開辦家庭旅館,米林縣借助企業平臺向銀行申請低利率“藏宿貸”,金額累計約2900萬元,惠及3個村37戶群眾。
去年起,西藏自治區提出“冬游西藏”。今年11月1日起,西藏繼續對進藏旅游者在景區、酒店、旅游車輛、航空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對通過旅游包機、專列形式組織旅游者進藏旅游的企業和自治區內旅行社組團予以獎勵。
借“冬游西藏”東風,米林縣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縮小旅游季節性差異。“冬季到米林旅游,既能享受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了解珞巴族特色民俗文化,還能親身體驗林芝獨特的工布新年。”李牧之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