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精神代代傳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這是一段早已為人熟知的壯麗史詩。
1934年10月起,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這一路,艱苦卓絕——
征途漫漫。紅軍將士縱橫10余省,長驅兩萬五千里,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蕩氣回腸。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路走來,紅軍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其中師以上規模的戰役戰斗120多次。
血染山河。紅一方面軍長征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陜北的紅一、紅三軍團不足8000人;紅二方面軍的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時有1.7萬人,到達陜北的約1萬人;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時約8萬人,到達陜北的約3萬人;紅二十五軍曾發展到近5000人,到達陜北的約3400人。據統計,長征中10余萬英烈犧牲,在紅一方面軍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
這場戰略大轉移持續了兩年之久。82年前的今天,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今屬寧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談起父輩的長征經歷,開國少將羅章之子、國防大學教授羅海曦說:“曾經有這樣一支軍隊,用他們的雙腳丈量了祖國山河,用他們的意志昭示了中華民族剛毅堅強的品格,用他們的奮斗彰顯了中國人民堅決抵御外辱的決心,用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不朽的篇章,用他們的勝利證明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威力。”
而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背后,長征路上的點滴故事,同樣讓聞者動容。
夾金山下,鄉親們聽說紅軍要翻雪山,都驚愕地搖頭說:“只見有人上山走,不見有人下山來,千萬不能上去啊!”“為了北上抗日,為了天下窮人的解放,莫說是雪山,就是刀山,也要過呀!”紅軍對鄉親們說。隨后,這支隊伍三次翻越夾金山,成功阻擊尾隨之敵。
滾滾湘江之上,難覓渡船過河,跑江湖的“船老大”們向紅軍拍胸脯:“你們為窮苦人打天下,命都舍得丟,我們闖江湖的,怕這怕那算什么漢子?一句話,要船給船,要人給人。”數不盡的船只搭起一座長長的浮橋,紅一軍團先頭部隊在濃濃晨霧掩護下渡過湘江。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王相坤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一個人的長征”的故事——
因重病在貴州老百姓家里調養的劉排長,可以下床走動后,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找到紅軍”。于是,劉排長獨自一人踏上長征路。一路上,他全憑紅軍寫下的標語和百姓輾轉相傳的消息判斷紅軍足跡。他曾被江水阻隔在金沙江邊,被一位心向紅軍的老人收留,在老人的幫助下冒險渡江。就這樣,他帶病從金沙江畔追到西昌,又從西昌趕到大渡河,終于在一天太陽初升的時候,他在大渡河東岸找到了紅軍隊伍。
“劉排長不過是千千萬萬個紅軍戰士中的普通一員,然而從他身上,就可以看出為什么紅軍能夠勝利到達陜北,創造出兩萬五千里長征這樣舉世聞名的奇跡。”王相坤說。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這些故事傳承出來的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從傳唱半個多世紀的《十送紅軍》到近年來口碑與收視率齊飛的《絕命后衛師》等影視劇,長征題材的藝術作品總是能穿越時空,給人以情懷與感動,不斷激勵奮斗在新長征路上的中國人民。
六盤山下,寧夏隆德。隆德縣文化館原副館長張國勤有著半生的“長征情結”。2000年,他曾騎摩托車“單騎重走長征路”。一年時間,張國勤走訪12個省區市、500多個長征遺址和紀念地,沿途搜集到了200多冊寶貴資料,拍攝了360多卷膠卷,錄制了60多盤錄像帶,并幾乎對長征中所有會師、會議、戰役、宿營的遺址都拍了照。幾年后他出版了紀實攝影集《追逐紅飄帶》,真實再現了紅軍長征的動人畫卷及沿線的風土人情。退休后,張國勤借助當地的“染色剪紙”技藝,創作了大量長征題材的書畫、剪紙作品。“現在年紀大了,有余力還是想做點弘揚長征精神的事,讓年輕人明白,我們現在的生活來得多么不容易。”像張國勤這樣追尋長征足跡、弘揚長征精神的普通中國人,還有很多。
“長征已經過去了80多年,我們在革命先烈用汗水和鮮血創造的和平年代里,講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應當不忘先烈遺志,弘揚長征精神。”王相坤說,在新時代,每一位中國人都應發揚長征精神,勇于擔當,艱苦付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劉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