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原,原子彈的原!”
原公浦是誰?“我姓原,原子彈的原。”原公浦,一位84歲的老者,在自我介紹時這樣說道。此外,他還有個雅號叫“原三刀”。
日前,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迅來到梅隴修齊講堂分會場講述她的“回憶書簽”,原公浦為此特地趕去。
原公浦說,他與朱迅有緣——2004年,朱迅的愛人,也是中央電視臺著名訪談欄目《面對面》主持人王志,曾邀請原公浦前往北京錄制《火紅的年代》節目,對原公浦進行了深入采訪,這讓第一次走進央視的原公浦記憶猶新。而且他和朱迅一樣,積極面對病痛和困難。
走進原公浦的家——一處老梅隴地區的老公房,客廳墻上掛著兩幅字和一張電視海報,“原三刀”三個字赫然醒目,兩幅字均藏著“公浦”兩字——“黃河黃浦,大勇大公”“黃浦江邊男子漢,蘑菇云下國公人”。原公浦本人正安詳地端坐在椅子上,將他與原子彈的故事娓娓道來。
“我經歷了‘看不見的刀山火海’。”原公浦說這句話時,眼里滿是自豪。1964年,經過12小時與原子彈的核心——鈾球的精密加工,在原公浦最后“三刀”的加工下,鈾球達到了組裝標準,原公浦成功了!這項工作不僅要確保鈾球質量達標,還要避免產生中子輻射的臨界事故。加工鈾球的過程中,會受到中子輻射的影響,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護服,這更加大了加工鈾球的難度。
鈾球——原子彈的核心部件:由數萬人經過十年的努力,從開采礦石開始,把原子彈爆炸的原料一步步從水冶、擴散、濃縮直到轉化成半球形的金屬鈾球。這是第一代核科學家、核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更是國家力量的象征。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是原公浦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成敗在此一舉。當他接受這個任務,準備走進鈾球加工區域時,因工作需要保密,他只給自己同單位的妻子留下了一句話,“你把女兒帶大。”他的妻子一下子就哭出來了,要知道,當時他們的女兒才1歲。
這驚魂的12小時,原公浦挺過來了。是精湛的技術、穩健的定力、孤注一擲的決心,成就了原公浦,也成就了第一代原子彈人的夢,更助力了中國的強大。
“為什么會選擇我?”原公浦笑了。他是一個敢拼的人,自16歲從山東老家來到上海當學徒,3年之內就達到了四級工的標準。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學習技術,技術強國。于是,他一邊學技術,一邊上夜校,一門心思鉆研技術、加強理論學習,一年之后又躍升為五級工。在國家需要技術人才的時候,他第一個報名,來到了茫茫戈壁灘,開啟了他艱苦而偉大的夢想。
退休后,原公浦回到了上海。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總覺得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加入了梅隴鎮“隴上益友”講師團,此后,他的足跡遍布梅隴,給梅隴的黨員群眾帶去原子彈的故事,帶去國家強大的故事,帶去一代人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他還被評為第六屆“可愛閔行人”。
如今,他因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出隴上益友講師團,但只要有訪客,他都耐心地講述。那些泛黃的工作筆記、擦拭得一塵不染的勛章,見證著他的一生。有記者、醫生、企業家、離休干部、退休軍人在了解他的境遇后,都紛紛提供幫助。黨委、政府、居委也十分關心他,經常到他家探望,給予鼓勵。
“我現在生活很幸福,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感謝祖國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參與到這項強軍強國工程中。我很知足,我不覺得我生病了很痛苦,社會上還有很多人關心我,謝謝你們。”原公浦真切地說。
正如他的名字“原公浦”一樣,他是一位人民的公仆。改革開放40年,正是因為有了像原公浦這樣無數為國、為民付出的人,才有了如今強大的中國、美麗的中國、幸福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