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自主創新是中國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
“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這句簡潔雋永的古語,可能是中國領導人在談及創新問題時最常引用的話。它的意思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它反映出,千百年來,自主創新一直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是中國人追求進步的思想源泉,也是中國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
在人類文明史上,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航海、數學、軍事等發展水平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四大發明”。到了近代,因遭受殖民侵略、經濟衰落等原因,中國科技創新開始落后于世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西方經濟技術封鎖,一大批科學家發憤圖強,他們在短時間內讓中國擁有了“兩彈一星”。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最近幾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引領下,中國人的創新活力進一步迸發:“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蛟龍”深潛、大飛機首飛、高鐵奔騰、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海水稻”產量創新高、支付寶和微信開創無現金生活……2017年,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5%,接近2020年達60%的目標;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研發領域投入達1.7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12%;國際科技論文總量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二。中國首次進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前20名……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最近公開表示:“中國已經走在了打造創新型社會的良好發展軌道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研發開支已接近歐盟的總和。
“蛟龍”載人潛水器 1:1模型亮相王府井
在永不停歇的創新實踐中,中國的經驗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最大的優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近些年,中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著力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發力點,著力推進技術創新鏈和產業發展鏈的精準對接,把科技成果盡快變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獲得感。
在永不停歇的創新過程中,中國人不忘初心、不畏困難的創造力也令世界驚訝。以“北斗”導航系統為例,10年前,中國衛星導航終端的芯片、模塊、軟件基本依賴進口,如今,中國“北斗”重大專項關鍵器部件已全部國產化,并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首飛成功
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一次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等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有人說,中國今天“登上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頭班車,但還不在最前部車廂”。的確,中國在諸多產業領先全球,但對航空發動機、芯片等依然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國內各地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還很不平衡。根據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衡量各國或者研究機構基礎研究的產出指標,自2012年以來,中國始終排在第二,自然指數僅為美國的二分之一。這說明,中國在創新領域還有很大潛力,需要更大的空間釋放與運用。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對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曾對中國頂尖的科學家們表示,中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近,他還致信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強調中國愿在人工智能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
這些表明,中國早已把自主創新視為國家科技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也愿意與全球科技界深度合作,為全球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作出新貢獻,讓所有創新者不辜負這個時代,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