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他鄉治病救人、授業解惑——北京神經外科專家援助特多側記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林苗苗 馬曉冬 俠克)在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的東南端,坐落著與我國時差約12小時的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以下簡稱特多)。今年9月以來,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專家們遠離家人,在異國他鄉為患者排除病痛,為醫生同行們授業解惑。
精湛的醫術為患者帶去福音
今年9月,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這支9人的醫療隊在大洋彼岸開展短期醫療救助,用精湛的醫術為當地患者帶去福音。
記者從前方隊員實時發來的圖片和視頻上看到,中國醫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手術,為患者排除動脈瘤這一“定時炸彈”,多名當地醫生在手術室內聚精會神地觀摩。術后不久,接受救治的當地婦女就恢復了意識,肢體也開始能活動。
“你的動脈瘤已經清除,以后就安全了,不用擔心。你恢復得不錯,祝賀你!”在重癥監護室查房時,醫療隊隊長、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黨總支書記隊長賈旺用流利的英語告訴患者。盡管患者說話聲音還比較微弱,仍不時對醫生們說“謝謝,謝謝”。
據了解,盡管特多當地醫療水平普遍不錯,但神經外科較為薄弱。此次北京天壇醫院的醫療隊成員中有6名神經外科專家,還有1名神經介入專家、1名神經麻醉專家和一位手術室護士。同時,醫療隊還帶去了我國捐贈給當地的醫療設備。在特多期間,醫療隊將幫助當地完成動脈瘤栓塞等12臺高難度手術。
授業解惑,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記者了解到,根據特多當地神經外科亟需加強的特點,我國醫療隊已分數批對當地進行了針對性的幫扶,一方面救治當地的疑難病例,一方面加強對當地醫生神經外科技術的培訓。
“顯微操作和內鏡培訓是我們培訓的重點。”賈旺告訴記者,“通過內鏡進行微創手術是神經外科目前主流的手術技術之一。一些特多的醫生反映,在國際學術會上見過這個技術,但一直鮮有機會培訓。我們此次特地帶去了內鏡鏡頭和培訓模型。”
賈旺說:“我和本批醫療隊中的另外3名隊員在2015年就參加了中國第二批援特多醫療隊,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援助。這回再次來到特多短期援助,我們發現,之前留給當地醫生練習使用的人工血管已被縫合得密密麻麻,捐贈的設備維護如新,讓我們非常感動。”
“抬起來一點,操作時要確保隨時在屏幕中看到手里的設備。”記者通過視頻看到,當地醫生正在通過模型練習內鏡操作技術,北京天壇醫院的教授桂松柏正在手把手地耐心指導。面對難得的培訓機會,當地醫生熱情很高,輪番上場。
“我們還將與當地相關部門商討來北京培訓的計劃,并對當地醫生進行面試,選拔一些優秀的醫生到中國接受培訓。”賈旺說,“希望能選出具備一定臨床基礎的醫生,經過一兩年的培訓就能開展神經外科臨床操作。”
在家時家是世界,離家后世界是家
“很多當地患者為了和我們溝通聯系,都用上了微信。之前救助過的一位老太太,聽說我們醫療隊要過來,特地早早給我發微信,說希望能再次見到我們,還會給我們烤好最喜歡的甜點。”賈旺告訴記者,當地民眾對醫療隊發自內心的感激令隊員們倍感鼓舞。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數次援助特多期間,參與援助的隊員往往比當地醫生到得早、走得晚,甘于奉獻的工作作風和高超精湛的業務水平,贏得了當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廣泛贊譽。
“一些大型腦腫瘤、腦血管病患者急需救治,能幫到他們我感到非常開心,當地民眾與我們建立的感情是什么都換不來的。”賈旺說,正是因為兩次援外的經歷,讓人更能感覺到這項工作的必要,感受到祖國的親切和強大。
“2015年援外回國時,我體重掉了15斤,身上曬得黝黑,剛進家門時妻子看到我便馬上落淚了。”賈旺說,“但我一點也不后悔,援外經歷是人生中不可復制的一段珍貴經歷,是作為醫者升華的過程。因為當你不離開家時,家就是你的世界,而離開了家,世界就是你的家。”在異國他鄉治病救人、授業解惑——北京神經外科專家援助特多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