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回不了家的中秋,在異國打拼的你還好嗎?
原標題:又是一個回不了家的中秋,在異國打拼的你還好嗎?
中秋,在中國人心中,是僅次于春節的“團圓節”。金秋九月,秋高氣爽,在外奔波忙碌的人,總想著能趕在月圓時回趟老家,嘗一塊兒或甜或咸的月餅,吃一頓父母親手做的飯。
不過,隨著這些年在海外留學、務工的人越來越多,有一些家庭,已不知有多少年沒能在中秋這一天吃過團圓飯……
Mr. Sun:中秋前一天是母親生日
“Mr. Sun”——許多斯里蘭卡人已經習慣如此稱呼孫禮淵,不僅因為簡單,當地同事眼中,這個稱呼和孫禮淵的性格很搭配。“Sun”在英文中是“太陽”的意思,而孫禮淵充滿陽光,樂觀向上。
30歲的孫禮淵是中國建筑科倫坡ODEL商場擴建項目經理助理,項目建成后這里將成為科倫坡最大的購物中心。自2014年來到斯里蘭卡,他已經輾轉多個中斯共建的“一帶一路”項目。
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是中國建筑在斯里蘭卡承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孫禮淵來到這里后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回憶過往,孫禮淵笑著說,“那時,我可整整吃了好幾個月的土。”
孫禮淵主要負責采購建筑材料。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的建設用土曾一度短缺。為確保穩定供應項目土方,孫禮淵每天土場、運輸道路、現場三點一線地往返奔波。
“那段時間,每天下班的洗臉水都混著泥土,顏色沙黃,”孫禮淵說。
中秋節將至,孫禮淵有些感慨,“今年的中秋節肯定會在斯里蘭卡過,項目今年4月開工,如今正是樁基施工關鍵時刻,項目上下全線趕工。”
“母親生日恰逢中秋節前一天,自從來到斯里蘭卡,我不僅沒能和家人共度中秋,還一次又一次錯過母親生日,心里實在愧疚,但又十分感激家人對我工作的支持”,孫禮淵說,“其實身邊很多同事和我一樣,自從來到海外就很少回家,大家都想趁著青春年少做些有意義的事,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希羽:過節一定要有“儀式感”
自從七年前來美國讀書后,王希羽便再也沒有在國內同家人一起過中秋。不過就算遠在海外,她也一定要將中秋節過出“儀式感”。
“出國之后更加珍惜過中秋的機會了,”王希羽說,“原來在國內想著過不過都一樣,但到美國之后每年身邊的人都不一樣,所以更希望借這個節日珍惜眼前的人。”
對于來自武漢的王希羽,儀式感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包括集體采購、聚餐,與朋友圍坐在一起吃火鍋,一起外出小酌,跟老板請半天假提前過節,一邊念著不健康卻又把蛋黃月餅當早餐。
“可以簡單,但一定要有過節的感覺,”她說。
王希羽回憶說,她讀研究生時,來自英國的房東阿姨得知中秋節臨近,特意為她組織了一場小型家庭聚會,還拿出了珍藏的水晶酒杯、高檔骨瓷和銀質餐具款待客人。
工作之后第一次過中秋,貼心的同事送給她一張寫滿祝福語的賀卡,其中不少人借助翻譯軟件“畫”上了漢語祝福,還有人特意用畫筆描了紅燈籠和龍,讓她深受感動。
不過無論有其他什么活動安排,對于王希羽來說,每年過節最重要的“儀式”的還是和家人視頻。向家人報個平安,聽家人一句問候,是她七年來從未落下的儀式。
孟曉麗:因為熱愛,所以堅守
孟曉麗今年45歲,是在阿富汗奮斗的一名中國商人。這已經是孟曉麗在喀布爾度過的第14個中秋。
2003年,還是一名小學教師的孟曉麗放棄在國內的安逸生活,來到重建中的阿富汗創業。
“沒有一個熟人,整個喀布爾,非常蕭條、荒涼、落后,美軍裝甲車在街上呼嘯而過。”
孟曉麗感慨初來阿富汗的日子并不容易。做為一名女性,也經常遭到歧視的目光和不公正的對待,甚至被人用槍頂著威脅......“我常常又是老板,又是員工,”孟曉麗說不曾想到環境會這樣艱苦,更不曾想到這一來就是15年。
15年的堅守換來的是寶貴的客戶資源。隨著生意越做越好,孟曉麗逐漸成為當地電源銷售市場的名人,許多阿富汗人對這位中國女性都豎起了大拇指。
對此,孟曉麗卻說自己還需要更加努力:“今年我已經45歲了,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關于夢想,關于奮斗,我喜歡用汪峰的那首《飛得更高》勉勵自己。‘我要的這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
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之際,孟曉麗說,她常年在阿富汗,能夠切身感受到兩國從官方到民間各個領域的交往逐漸加深。阿富汗各界人士對中國普遍友好,而堅守在阿富汗的中國人也希望能夠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服務,為兩國民間交往獻出綿薄之力。
“我從30歲開始,踏上這片飽經戰火蹂躪的土地,我覺得這里給了我很多,教會我很多,在這塊土地上,我見證了它的變化,我從心里愛著它。它給了我夢想,給了我希望,我和很多人一樣希望為戰后重建的阿富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品質也充分地體現在了每一名在海外奮斗的游子身上。
對他們而言,為了夢想而奮斗的日子雖苦尤樂,即使落下再多的汗水和眼淚,只要一提起電話,千言萬語都會濃縮成三個字——“我很好”。
又一個中秋到了,小編真誠祝愿在外漂泊的每一名游子節日快樂、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