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讓一個貧困孩子掉隊
一碗碗白米飯,一盆盆土豆燒牛肉,香噴噴的味道撲面而來。近日,在寧夏同心縣王團鎮小學,記者與小學生們津津有味地分享了一頓營養午餐。六年級四班的馬玉婷笑盈盈地說:“早餐我們每人有一個雞蛋,午餐每周都有菜譜,天天不重樣,頓頓有肉吃。”
讓孩子們吃上營養均衡的午餐,是近年來寧夏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弱勢群體得到有效幫扶、城鄉教師有序流動、公共財政優先保障教育投入……9月16日,在寧夏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檢查反饋會上,督導檢查組認為,寧夏所有縣(市、區)均達到國家規定的評估認定標準。
“實現均衡教育,必須從弱勢群體入手,從貧困地區抓起。”寧夏固原市教育局局長虎玉赟說,固原有28.7萬中小學生,其中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生12.4萬人,“十一五”時期以來,寧夏面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并給寄宿生補助一定生活費,即實行“三免一補”政策,徹底解決了這部分孩子上不了學的問題。
免費義務教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綠色入學通道、殘疾兒童送教上門等保障機制,讓貧困家庭學生失學盼學、干饃饃就白開水當午餐等場景已成為過去。截至2017年底,寧夏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3%。
推動教育均衡,實現城鄉教師交流非常重要。通過政策鼓勵、職稱評定要求等措施,寧夏已建立起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確保制度不“空轉”。目前,全區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分別達到32%和11%。
城鄉教師交流逐年增多,隨著一批批城市教師“下鄉”,農村學生在當地即享“名師教學”;隨著一批批鄉村教師“進城”,更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被帶回。
教育均衡的重點在鄉村教育,而鄉村教育最大難點是如何避免師資掉隊。寧夏按城市標準劃定鄉村學校師生比,共增加近5000個編制;實施特崗教師計劃,5年累計補充農村教師2萬余名;堅持職稱評定傾斜,堅守鄉村老教師可不受比例限制直接參評。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李秋玲說,通過實施系列傾斜支持政策,寧夏初步形成了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眾所周知,寧夏經濟體量小,2017年地方財政收入為417.5億元。然而,再窮不能窮教育,多年來,寧夏堅持公共財政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去年寧夏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228.84億元,較2012年增長58.7%。
“全面改薄”、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改造,好政策讓鄉村娃與石黑板、火爐取暖等揮手告別;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農村取暖費每生每年100元,好政策讓鄉村校長辦學不再“捉襟見肘”。項目多了、政策更好,這是不少寧夏基層教育者共同的感受。(經濟日報記者 許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