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事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評論員觀察)
教育每每激發社會熱議,因為它不僅牽動無數家庭,也構成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引來強烈反響。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這一講話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教育事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極具思想性、方向性、指導性,必將持續推動中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全國教育大會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一向秉承“愛其子,擇師而教之”的理念,又信奉“強國之基在養蒙”,認為教育既關乎“修身齊家”,又關乎“治國平天下”,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教育經費連續6年占GDP比重超4%,并突破3萬億元,教育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而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依然存在:入托難怎么破解?幼兒園管理誰來抓?小學擇校問題如何改?高考如何在改革中彰顯公平公正?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讓人們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滿期待。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次全國教育大會,無論是提出“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還是強調“開齊開足體育課”“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都是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手用切實可行的方案,去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事實上,強調“德才兼備”也是中國文化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在北大未名湖北岸,有7座仿明清式古典建筑,以“德”“才”“均”“備”“體”“健”“全”命名,飽含了教育者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強調“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同樣是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環節和各領域,更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盡管期待總是水漲船高,“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稀缺,但這同時也提示我們,要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做大優質教育的“蛋糕”。不久前,教育部印發文件,提出為本科教育適當“增負”,要淘汰“水課”,增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扭轉“中學玩命、大學玩鬧”,這一改革之所以得到點贊,正是因為高等教育提質勢在必行。除此之外,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做強師資力量;提升校內教育質量,有效遏制校外培訓機構無序擴張;對違背師德者不手軟,強化從嚴治校……這些務實舉措,都將助推老師“教好”、學生“學好”、學校“管好”的改革目標,讓教育事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公平是教育的基準線,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今年暑假,一名考上北大的河北考生寫下的《感謝貧窮》引發關注。從大涼山懸崖村孩子的“天梯”到云南魯甸的“冰花男孩”,教育均等化屢屢引發熱議,人們希望社會流動的渠道始終暢通,每一個人的夢想都被善待。公平的含義是深刻而豐富的:不只關注優等生,目光投向“墻角處”,是教育公平;讓非名校也能辦出特色,在不同學科不同方面爭創一流,是教育公平;讓接受職業教育者能受尊敬,夯實職業尊榮感,也是教育公平。事實上,不可能人人上名校,可能的是人人都成材。而這有賴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每每激發社會熱議,因為它不僅牽動無數家庭,也是構成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這決定了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部署,須臾不可動搖。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