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浙江織里:為群眾利益要有擔當精神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改革開放40年,浙江省湖州市的織里鎮,從窮鄉僻壤成長為今天的“中國童裝之都”,連續4年入圍全國百強鎮,全國有45萬人在這里就業發展。成長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改革的過程需要勇氣和擔當。今天,專欄《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聚焦浙江織里,一起來看它40年的改革發展之路。
8月29日,織里鎮發布中國童裝指數,這為全國童裝行業發展提供了風向標和晴雨表。
這是七八十年代的織里鎮,人多地少,沒有資源、沒有集體企業,就業無門的織里人找到了一條織布販賣的路子。可那時,這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吳子性調來織里,面臨的第一個任務是拆掉這些織布機。
時任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黨委書記 吳子性:這樣搞不行,不能跟老百姓對著干,因為他們貧窮,他們沒有資源要生存,要發展,想要過上美好的生活,沒有其他的路可以選擇,老百姓已經形成的生產力為什么要把它破壞掉。
不拆,怎么辦?
吳子性:我就向市委書記提出,我說你是不是讓我搞一個多種所有制并存,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各種各樣的經營活動,你網開一面,讓我試試看吧。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在這樣的背景下,織里的織機不僅一臺沒拆,吳子性的想法還得到了省市的支持。織里經濟開放區掛牌成立,浙江省率先對這里的個體工商戶實施土地優惠、稅收減免等。政策松綁,鎮上從紡織發展而來的童裝加工企業猛增到1萬3千多家。
野蠻生長的童裝產業給織里人帶來財富的同時,“一樓店鋪、二樓廠房、三樓宿舍”的“三合一”生產條件也埋下安全的隱患。2006年,一個月內兩場大火讓23人喪生,一個決定織里人命運的命題擺在了黨委政府的面前:童裝產業,是關掉還是保留?
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黨委委員 劉玉軍:整個織里的產業都是圍繞童裝來轉的,假如說這個產業去掉,我們的老百姓怎么辦,三十幾萬從業人口怎么辦。
當時“三合一”廠房,法律上是空白。要繼續發展童裝產業,安全就得跟上。怎么辦?織里鎮聯手國家、省里消防部門一起實驗、不斷驗證,最終創造性地將住宿和生產實現了水平隔離,并在樓房外部修建了消防連廊和逃生梯,解決了這種廠房帶來的火災隱患。織里的這套方案也直接被寫入200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劉玉軍:還是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把它留下來,這是需要有勇氣的,歷屆黨委政府是需要勇氣的。
2010年9月,織里鎮發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織里童裝產業再次涅槃重生,吸引了大量外地勞動力,但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多。當地人開始審視傳統童裝業面臨的問題:勞動力密集,附加值相對較低。
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黨委副書記 盛舸:我們認為只有低端的企業,沒有低端的產業。當時的話,我們憋著一股勁,要把產業繼續發展壯大。
從那以后,織里童裝產業開始轉型發展,生產進園區、生活進社區、交易進街區,一批現代化的標準廠房雨后春筍,全球各地的童裝設計師不斷涌入。從“現抄、現做、現賣”到“先研發、再訂貨、后生產”,如今,織里童裝的年產值達到了1000億,占據全國童裝市場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