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實踐者】殷鴻福:傾心地學教育 初心成就“金釘子”
央視網消息:“一個社會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英雄,但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正直、努力的人生,這樣的人當滄海橫流時,方顯英雄本色。”這是83歲的殷鴻福院士對青年學子的勉勵告誡,也是他六十余載地質勘探生涯的真實寫照。
治學:矢志報國
受中學地理老師的啟蒙,少年時代的殷鴻福便對地球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幻想,早在人類誕生之前,這顆星球是怎樣的光景?1952年,好奇心的驅使下,17歲的殷鴻福考入了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開始了他的地質勘探生涯。1956年5月,剛剛完成本科學業的他迫不及待投身到西北一線,他想親自見證,那些潛藏在地底深處的化石古跡,到底記錄了什么秘密。
不久,殷鴻福又回校深造,跟隨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遵儀院士攻讀古生物學研究生,從事三疊系地質學與雙殼類和腹足類古生物學研究。在那個經費、設備、技術都受限制的年代,年輕的殷鴻福向當時權威標準“雷口坡組屬于拉丁朝”發起挑戰,把嘉陵江組的時代定為早三疊系,建立了貴州省三疊系生物地層框架。
1980年,殷鴻福赴美進修。進修期間,他的專業知識和治學精神獲得美國學界認同,先后受邀赴耶魯大學、紐約科學院等著名科研機構講學。進修結束后,美國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研究部門向他發出邀請,許諾高薪,期望殷鴻福幫助他們進行石油勘探。“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要把我的知識獻給祖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殷鴻福毫不猶豫地回國。
科研:求實創新
1961年,在取得碩士學位后,殷鴻福選擇留校任教。他在北京地質學院的講臺上,一站就是57年。課堂之上,他手執教鞭,嚴謹、細致;科考路上,他帶領學生奔波于崇山峻嶺尋找上古時代遺跡,不知疲憊。“那年,我們跟著老師騎馬在青藏高原科考。有些路段馬都無法上去,只能跟著藏族向導徒手攀爬。老師腿上有舊傷,涉水的時候我提出背老師,但是殷老師卻和隊里的小伙子一起,卷起褲腿在雪水中穿行。”他的學生姚華舟回憶道。
憑著這股子“釘子精神”,殷鴻福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地質古生物學的重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以牙形石的首次出現作為三疊系初始標志的觀點,經過七年論戰,他的觀點被國際主流學界認可,并奠定了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作為一門古老學科,古生物學一直遵循傳統研究方法,殷鴻福意識到,國內傳統的地層學做法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的需求,為了開拓局面,他帶領國內研究團隊開創了古生物地理學、生態地層學、生物成礦學等一系列分支學科,豐富了古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并提出完整的全新地球生物學學科體系。
育人:澆灌桃李 明目正心
雖然常年在外跋山涉水,但殷鴻福從未放松教書育人。即便年至耄耋,他依然堅持在全國各地開設免費科普講座。在殷鴻福看來,越是基礎扎實,越是能為以后的研究鋪設道路。
每年九月,殷鴻福都會給地質專業的大一本科生上《普通地質學》這門課。許多本科生在聽完殷鴻福院士的《普通地質學》后都這樣評價,“他講課十分嚴謹、細致,并且對學生特別熱情”,“而且他的時間觀念非常好,每次上課他總是會提前5到10分鐘進教室”。
在做人德行上,殷鴻福更是以身作則。一件衣服穿很多年,經常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往返于家庭、教室、實驗室之間。雖然是院士,但他堅決不享受院士待遇。“錢夠用就行,把錢留給更有需要的人。”他多次以不同方式捐資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