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勝:三個層面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深刻內涵,在實踐中自覺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仡櫄v史,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既是生產力水平提升飛躍的過程,也是生產方式不斷變革的過程,同時還是生產關系持續革命的過程。經濟體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統一體。當前,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躍升,新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社會形態演進的步伐亦在不斷加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出發,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三個層面來理解。
生產力層面: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趨勢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現代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經濟體系。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兩個要素,僅從生產力自身來說,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資料質量兩個方面著手。
從提升勞動者素質來看,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失衡狀況,主要表現在高端人才和基層技術工人的雙重短缺。這就需要我們轉變教育發展思路,在培育科技精英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要集中優勢資源推動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發展,又要從根本上轉變忽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塑造規;I化的技術工人隊伍。
從提升生產資料質量來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給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這場新科技革命的本質仍然是知識革命、信息革命,其重要特征是知識、技術和信息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推動工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提高掌控市場和管理企業的信息處理能力,不斷提高生產要素質量,不斷優化配置結構,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生產方式層面:
優化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配置
從生產方式的演進方向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通過多種途徑優化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配置。
改善產業結構,處理好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產業間的配置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在這其中,我認為,需要著重處理好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科技創新與人力資源兩對關系。一方面,需要在實體經濟部門和虛擬經濟部門合理配置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既要鼓勵現代金融業態發展,又要抑制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并推動更多的資源進入實體經濟,夯實國民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科技創新和勞動就業的辯證關系,既要促進資源流向高技術含量、高投入產出效率的研發領域,又不能因此弱化促進勞動就業的相關工作,要找準二者平衡點,協調兩者關系。
統籌城鄉關系,處理好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配置問題。經濟現代化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分割的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為城鄉一體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繼續推動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同時還應推動相關生產資料向農村流動,特別是要鼓勵技術、資金和農業人才等向農村流動。此外,還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更高層次上整合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處理好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區域之間的配置問題。區域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空間載體,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需要在區域上落地才能展開生產活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些年來,我國頒布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1999年以來,我國逐步形成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內外、著眼全局,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形成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新格局。其中,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而長江經濟帶發展則著眼于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重的跨區域協調經濟帶,實現長江上中下游互動合作和協同發展。
推動全面開放,處理好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國內外的配置問題,F代化經濟體系是開放的經濟體系,要著眼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就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人才、技術和資金走出去,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實現全球視野的資源優化配置。
生產關系層面:
必須更好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從生產關系的改革路徑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一方面,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有利于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和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關系,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王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