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匠心堅守卌六載 絨花傳承一世情
趙樹憲沒有想到,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他和他制作的絨花成了新晉“網紅”——今年已經65歲的趙樹憲是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一位非遺傳承人,制作絨花已經有四十六載了。經他一雙巧手,蠶絲和銅條“變身”成五彩的花朵,被戴在了《延禧攻略》劇中女性角色的頭上,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一傳承千年的技藝重現榮光。
匠心堅守 四十六載制絨花
絨花始傳于唐朝,諧音“榮華”,最早只供宮廷享用。在明清進入鼎盛時期,之后流傳到民間,廣泛使用于婚嫁喜事以及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據趙樹憲介紹,制作絨花的主要材料是蠶絲,整個制作過程分為“勾條”“打尖”“傳花”等多個步驟。首先,要將蠶絲煮熟后的熟絨,染成不同的顏色,制作絨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再用燒至退火軟化的黃銅絲捻成螺旋狀,成為“絨條”——做絨花最基本的部件。接著,用剪刀對絨條進行修剪、加工,變成各種形狀,即為“打尖”。最后再攢成各種花式,一朵絨花才算初步完成。
趙樹憲制作的絨花作品。本人供圖
就是這樣一道道精細的流程,對于制作者的手藝和經驗要求極高。就算同一朵絨花,也需要數支不同規格的絨條,因此,最簡單的絨花也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來完成。
“做每一道工序都要有基本功,因為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做絨花就像蓋房子,有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不行。”趙樹憲坦言。
趙樹憲在制作絨花。本人供圖
紅、粉、黃、綠等色的蠶絲絨,在趙樹憲的鉗子下被穿上鋼絲,彎成花朵、柿子、元寶、如意、鳳冠、龍船、丹頂鶴、萬年青等各種形狀的絨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從1973年進入工廠開始制作絨花,今年已經是趙樹憲絨花制作生涯的第四十六年了。工作強度大的時候,眼睛累、脖子酸是常有的,趙樹憲笑言這就是他的“職業病”。
“做絨花對我來說是一份職業。”趙樹憲說,“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初心未改 承繼傳統開新篇
看過電視劇《延禧攻略》的觀眾就會發現,里面女性角色佩戴的絨花,顏色清新亮麗,造型典雅大方,美感十足。
據趙樹憲介紹,這些頭飾都是按照故宮中絨花藏品的樣子,原汁原味復刻制作出來的,所以別有一種復古的韻味。
趙樹憲為《延禧攻略》劇中人物制作的絨花頭飾。本人供圖
而在平時的絨花制作過程中,趙樹憲往往會進行一些原創設計,讓小小的絨花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一些傳統的絨花樣式,與現代時尚有些脫節,像這樣的我就會做成小裝飾品、擺件等,也很受大家歡迎。”趙樹憲說。
同時,趙樹憲還十分注重在絨花制作過程中融入時尚元素。比如設計一些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顏色淡雅、造型新穎的絨花,制作成胸針、頭飾,獲得了廣泛好評,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購買。特別是隨著電視劇《延禧攻略》的熱播,前來趙樹憲的絨花工作室參觀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趙樹憲制作的絨花胸針。本人供圖
看到傳統的手工藝絨花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趙樹憲心里十分高興,也更迫切地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我會把自己的技藝毫不保留地交給徒弟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來學做絨花。”趙樹憲告訴記者。
對于職業選擇,做了一輩子絨花的趙樹憲有很多話想對年輕人說:“很多年輕人認為手藝不是一種職業,但我認為行行出狀元,做手藝也是一份職業,只要你真正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小手藝也能做成大事業。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我們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讓傳統文化和藝術起死回生,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