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60%是美國給競爭者的一道紅線
中美貿易創意圖 制圖:陳錫文
本周,美中兩國相繼公布對對方160億美元產品加征25%關稅的清單,并決定自8月23日起實施。至此,由美方挑起、中方不得不反制的首輪相互對5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的貿易戰,最終坐實。
美國這次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表面上是為了解決美中“不公平的貿易”,是出于美國內政治考慮,但其長期的深層次戰略目的也顯露無疑,這就是:美國必須對快速崛起的競爭對手打壓遏制,以繼續維護美元霸權、主導多邊規則、獲取最大經濟利益。
美國建國只有二百多年,但從歷史看,它對競爭對手的遏制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上世紀,美國曾有過兩次被對手趕超的焦慮。一次是蘇聯的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美國對蘇聯加大遏制,同時蘇聯也犯了致命錯誤,導致最終解體。第二次是日本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引起美國警覺,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政府誤判形勢,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造成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當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由此可見,對美國來說,GDP的60%是一道紅線,誰要是越過這道紅線,美國就會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這與挑戰者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或是否韜光養晦無關。
那么,美國到底使用哪些手段來打壓競爭對手?日美貿易戰顯然是面鏡子。二戰后,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1965年日美兩國貿易首次出現日本順差,至1994年順差已達650億美元,占美國總貿易逆差43.16%。日本經濟體量也持續增長,1972年日本GDP排名世界第二,1992年達到美國GDP的60%,1995年達到美國GDP的71.1%。
在此背景下,日本紡織品、鋼鐵、家電、汽車、電信和半導體行業先后被卷入日美貿易戰中,美國對日貿易制裁目標伴隨日本產業結構調整依次升級,特別是針對日本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汽車行業和半導體行業。截至1989年,美國貿易代表對日本共啟動了24例“301調查”,大多集中在這兩個行業。為與美國“握手言和”,日本被迫采取了支付和解金、在美投資建廠、自主限制出口并增加進口、縮減過剩產能等應對措施。
然而,貿易戰并未削弱日本產業競爭力。于是,美國在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又設法繼續削弱日本競爭實力。1985年,在美國授意下,五大國簽署《廣場協議》,日元開始大幅升值,至1988年,日本對美順差收窄。但兩年后,日本順差再次擴大。由于美國沒有解決國際生產分工、自身產業劣勢、儲蓄率低等根本性問題,美日貿易不平衡的趨勢難以逆轉。
2014年,中國GDP占美國GDP的比重首次超過60%,跨越了美國能容忍的限度。在美國看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力遠大于以前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超過美國。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對中國進行壓制是必然的事。2017年8月,美國正式啟動對中國的“301調查”,并在發表的幾份報告中給中國貼上競爭對手等標簽,對華壓制可謂變本加厲,步步緊逼。
但是,今日的中國不是當時的日本。
首先,中國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以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一帶一路”等新型合作平臺,而當年日本嚴重依賴出口,尤其依賴美歐市場。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總值達到4.57萬億元,占外貿總值27.3%,超過同期中美貿易總值2.28萬億元,且增長率達11.3%。
其次,中國有穩定的政治制度和長期發展戰略,而日本當時缺乏穩定的政治環境和一以貫之的經濟政策。僅1989至2000年間,日本就經歷4個政黨執政,內閣換了9屆、7任首相,黨派之爭和部門之爭極大影響了日本政府對形勢的判斷和政策的執行。
第三,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已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之深,將使美國關稅“大棒”政策對美自身影響遠超以往。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例,其200家供應商中約有31.5%來自中國;美國電視機裝配廠家基礎電子產品公司就因為無法承受貿易戰以來從中國進口零部件的高昂價格,宣布被迫裁員126人,并即將關閉其位于南卡州的工廠。
中日兩國同在迅速崛起的過程中被美國壓制,且時間節點和被遏制的手段類似,但兩國命運將截然不同。中國的發展根基不會被撼動,只要正確認識形勢,清醒把握大勢,辦好自己的事,中國這艘經濟大船,必將沖破各種險阻,繼續前行。(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