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點:積蓄經濟長江新動能
推動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匯流,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正努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板塊,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新引擎
打開中國地圖,海岸線如弓,長江恰似箭。溯江而上,經濟重鎮星羅棋布,沿岸集聚了全國四成以上的人口,四成以上的產值,四成左右的進出口總額。滔滔江水日夜奔流,釋放著中國發展的巨大能量。
財富順流而下,問題和挑戰也在積聚。2011年,三峽過閘運量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盡顯“黃金水道”活力,但江上滿載危化品的船舶四處游弋,江岸黑臭水體暗流涌動,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張力成了發展的隱憂。長江經濟帶能否開辟發展新航道?如何為中國發展積蓄新勢能?兩年多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共抓大保護,意味著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不搞大開發,意味著改變舊有發展模式,將生態理念完整內嵌到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邏輯中。
新時代,九曲蜿蜒的長江迎來了最重要的一個“轉彎”。越來越多的沿江省市開始瞄準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打擊非法碼頭、非法采砂、非法捕撈,一些老營生不得不停了,但岸線越來越美;下大力氣解決“化工圍江”問題,一些污染企業失去了生存空間,但長江綠色GDP日漸增長;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依托創新能力提升,一個個新產業集群正在孕育……黃金水道不斷釋放綠色效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潮流壯闊澎湃。
積蓄經濟發展新動能,需要進一步解開思想認識上的結。不搞大開發,并非不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正如很多新業態帶來的驚喜,綠色發展道路上布滿新的增長點,生態優先中蘊含著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不等于坐享金山銀山,為讓這個等式始終成立,需要各地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上不懈探索。
讓綠色發展之水真正奔騰起來,關鍵是要解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結。問題在水中,根源在岸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新舊動能轉換,就不可能有清水綠岸。長江兩岸歷史包袱沉重,積累的傳統落后產能體量很大,但越是任務艱巨,越要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越是有路徑依賴心理,越要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年,不少沿江省份在綠色發展方面下苦功夫,一手去舊動能,一手發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化、國際化,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贏得了更多空間。
而要促進整個長江經濟帶“水漲船高”,更需推動上中下游的發展效益、發展理念的緊密聯結。長江經濟帶上,既有上海這樣正奔向“卓越全球城市”的發達地區,也有脫貧攻堅任務依然繁重的三峽庫區、中部蓄滯洪區和7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一旦上中下游城市群缺乏協同,問題就可能糾纏交織,淤堵在發展的河道之中;如果區域合作虛多實少,那么“共飲一江水”便更多地停留在地理與文化意義上,而非治理與發展意義上。不謀“流域”不足以謀“一域”,只有互聯互通、互相協作,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錯位發展,才能解決整個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意味著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匯流,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正努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板塊,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新引擎。守護這一江清水,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積蓄不竭動能。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