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非典型”青年余平:做一件事 唱一生戲
“我從11歲開始學習黃梅戲,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4年。黃梅戲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都不可缺少。”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演員余平說。
余平是一名非典型90后,喜歡傳統(tǒng)藝術尤其是黃梅戲。作為新時代的黃梅戲演員,她深知肩上所擔負的傳承重任,她說:“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演員面對的誘惑太多、選擇太多,還是有點浮躁,但是既然選擇了從事這個行業(yè),就要堅定不移,沉下心來做藝術,齊心協(xié)力推動黃梅戲走得更遠。”
14年黃梅戲中人 經(jīng)典劇目最具挑戰(zhàn)性
余平出生于黃梅戲世家,外公是打鼓佬,爺爺唱老生,父母都曾是蕪湖市南陵縣黃梅戲劇團的演員,但是迫于生計,余平的父親最終還是改行了,“他很遺憾沒能堅持下去,不過他現(xiàn)在每天晚上會花一兩個小時開直播唱黃梅戲,甚至還跟我炫耀自己的粉絲比我多。”余平笑著說。
有一天晚上,余平讓父親帶她出去走走,但是父親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說:“不行不行,戲迷網(wǎng)友都等著我唱黃梅戲,不唱我晚上睡不著覺。”
在濃郁的家庭氛圍熏陶下,余平對黃梅戲的熱愛日益濃烈,2004年,她進入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開啟了專業(yè)的黃梅戲學習之路。2008年,她又考入安慶師范學院黃梅戲本科班繼續(xù)深造,2012年大學畢業(yè)后順利加入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成為一名職業(yè)黃梅戲演員。
《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余平的學生生涯在傳統(tǒng)黃梅戲劇目的動人旋律和情節(jié)中悄然度過,而這些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劇目中的經(jīng)典角色正是她最喜歡和最想挑戰(zhàn)的,她說:“越是經(jīng)典的,越是難演,我經(jīng)常會因為自己學不到其中的韻味而感到特別自卑。”
每當這時候,余平的老師都會耐心地開導她,“‘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產(chǎn)生質變’這句話我一直記得,老師這是在教導我們打牢基本功,急功近利對戲曲演員來說是要不得的。”余平感慨地說。
安徽省安慶市是全國著名的“黃梅戲之鄉(xiāng)”,這里孕育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潘璟琍、韓再芬……很多優(yōu)秀的黃梅戲青年演員在他們的悉心培養(yǎng)下嶄露頭角,余平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慶,大家都會來幾句黃梅戲,一些戲迷比我們還‘瘋狂’,一天到晚唱。把安慶打造成一個黃梅戲主題城市是韓再芬院長的心愿,也是我們劇團致力打造的,安慶市政府也很支持。”余平介紹說,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每三年舉辦一次,今年九月至十月將舉辦第八屆,屆時她將在藝術節(jié)上精彩亮相。
沉下來唱好戲 堅定演員“匠心”精神
“戲曲演員真的很苦,要求特別高,綜合能力還要強,唱練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要信手拈來。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文化和素養(yǎng)更是衡量一個演員能走多遠的根基。”
“特別是武戲,得練硬功夫,我目前練過長水袖、甩發(fā)、扎大靠、長綢等等。”
“即使上場前吐到不行,但下一秒該你上場時就得上臺,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過程中不能NG,只要上了臺就是現(xiàn)場直播。”
“戲曲基本功哪怕練了一千次還是有失誤的可能性,錯了就是錯了,沒有補救的機會,所以各項基本必須千錘百煉。”
……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深深困擾著戲曲從業(yè)者,很多人因此而改行。余平在讀戲校時班里有40多人,到上大學時只有15人,而畢業(yè)后堅守在戲曲舞臺上的也不過三四人。
“這個世界的信息量太大了,會有很多機會撲面而來。”余平坦言自己也曾迷茫過、動搖過,有時候也會想與其如此辛苦地堅守著,還不去找份輕松且待遇高的工作。
不過,韓再芬的一席話讓余平躁動的心靜了下來,“韓院長說,她之所以堅守在安慶這座小城,是因為安慶可以沉下心來做藝術。而演員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以通過戲曲間接性地教化人,感染人,是一份十分光榮的職業(yè)事業(yè)。”
今年年初,余平無意中看到《朗讀者》的一期節(jié)目,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她張弛有度的深情朗讀感染了現(xiàn)場觀眾,也將屏幕外的余平迅速帶入到情景當中,“一個好的演員身上能散發(fā)出一股不可抵擋的力量,能感動別人,并成為別人的精神支柱。”
余平感嘆道,如果眼睛總是習慣性往外看,看到的將是無數(shù)選擇,反而會不清楚自己該干什么,“90后、00后新時代青年演員更需要沉下心來,認準做一件事,堅持到底,用心唱戲,帶給觀眾最真誠、最用心的作品,在平凡的崗位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那份不平凡,我想這就是戲曲演員的‘匠心’。”
青春傳承非遺 書寫黃梅戲芬芳篇章
黃梅戲不像其它劇種一樣分派別,黃梅戲女演員的戲路子比較廣,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娃娃生等可通演,而演員需要做的就是扎實打牢基本功,時刻準備著。
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如何演繹好一個角色?“我通常會先自己深入地解讀人物,再參閱很多文獻和視頻,進而把人物研究透,最后還要把戲里戲外、臺上臺下拎清楚。”余平說,現(xiàn)在的青年演員有一個通病,就是自我表現(xiàn)欲很強,這一點在90年代以后的學員身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也是她今后需要克制和反省的地方。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近年來,黃梅戲傳承和發(fā)展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高雅藝術進校園、三下鄉(xiāng)、惠民演出、扶貧演出……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黃梅戲藝術飛入全國各地尋常百姓家,觀眾群體日漸低齡化,“安慶幾乎所有小學都開設了黃梅戲教育課,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孩子們對黃梅戲的熱情,教授他們學習黃梅戲理論知識、發(fā)展傳承史和唱腔身段。”
為了更好地吸引年輕受眾,演員們在保證黃梅戲藝術精髓的基礎之上不斷與時俱進改進創(chuàng)新,“在黃梅戲《靠善升官》中,我們增加了網(wǎng)絡流行語等時下潮流元素,并且和觀眾進行零距離互動,其實在演出之前我們非常擔心會引發(fā)觀眾的反感,但沒想到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
以近代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黃梅戲《鄧稼先》是余平參加排演的第一個現(xiàn)代戲,在曲調上與傳統(tǒng)的平詞花腔都有所出入和創(chuàng)新,沒有鑼鼓和現(xiàn)場伴奏,增添了提琴和交響樂,整體風格偏主旋律,但是與黃梅戲音樂十分和諧。
“戲曲演員更擅長走臺步、跑圓場、蘭花指,但是我們演出時穿的是現(xiàn)代服裝,跳的也是現(xiàn)代舞,所以表演時古裝身段的不自然感就會暴露出來。”這對余平來說,既新穎又新鮮,也讓她有了更好的經(jīng)驗積累。
和余平一樣,現(xiàn)在有很多90后黃梅戲演員潛心非遺傳承,用青春書寫黃梅戲最芬芳的篇章,她說:“黃梅戲未來的輝煌和道路,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新青年的共同努力,促使黃梅戲乃至整個戲曲界成為時代潮流,在國內(nèi)外擁有更大影響力。”(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 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