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91亚洲国产-91性视频-91新网址-在线黄色网页-在线黄色网

  •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奮斗四十年 廣州故事多

2018-07-07 12:20:00
來源:大洋網
字號

  大洋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昨晚,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之“向幸福出發——我與改革開放”故事會在廣州的城市會客廳廣州塔舉行。40年前開始的這場偉大變革,為的正是我們攜手走向幸福,向美好生活前行。故事會邀請了20多名最具代表性的幸福開創者、城市建設者和創新者,共同講述他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幸福瞬間。

  這些故事講述者中,有參與改革開放40年建設發展的“巨無霸”企業的帶頭人,有開拓廣州流行浪潮、培育花城高雅藝術的文藝使者,有為廣州編織出智能化交通樞紐網絡的“地鐵人”和“航空人”,有一眾扎根廣州創新創業的創業者,有孜孜不倦奮戰在一線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從千年商都營商環境、嶺南文化城市名片、智慧城市建設、時代創業浪潮、吸引培育人才能力和開創美好生活等六大方面,講述改革開放以來,廣州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以溫暖真切的人物故事,反映時代浪潮的波瀾壯闊。

  第一篇章 企業領軍人

  奮進廣州 打造高端民族品牌

  正所謂“實業興邦”,秉持改革創新的基因,廣州創造了繁榮發達的商貿文化,也積累了豐厚的物質基礎,由此讓廣州人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立白集團董事長陳凱旋,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肖巍和廣藥集團黨委副書記冼家雄,這四位在改革開放滾滾洪流中誕生的企業領軍人物,可以說是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奮斗者到廣州努力拼搏追求夢想的縮影。故事會伊始,就由他們講述了他們打造高端民族品牌的雄心壯志。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先生說,他見證了廣州汽車工業的成長,他以廣汽實現“造車夢”的奮斗歷程,打破“廣州人搞不了汽車”的論斷。曾慶洪說,1999年3月,第一輛雅閣下線。第二年,雅閣的產量突破30000輛。從此,廣汽開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17年,廣汽集團產銷已經突破200萬輛。話音剛落,現場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我們沒有退路,成功是唯一的選擇!”曾慶洪說,為了拼搏年銷5萬輛的目標,廣州汽車人揮灑了無數汗水。同時,也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好政策,廣汽人兢兢業業,付出滿腔熱血,證明了“廣州人不僅會做汽車,而且能做好汽車”。

  在對話環節,幾張老照片帶著觀眾回到了上世紀。上世紀70年代初,珠江鋼琴剛剛生產出第一臺鋼琴,同年,如今家喻戶曉的白云山藥廠還只是小車間。上世紀90年代初,如今國內的日化領頭羊企業“立白”還只是在“廣州發展大廈”租了三間辦公室的小企業。珠江鋼琴的肖巍說,改革開放之初,珠江鋼琴首次走出國門參展也曾一度遭遇“空手而歸”。從那時起,珠江鋼琴開始花費重金引聘外腦、創建技術中心、研發自主核心技術、培育優秀的工匠團隊。40年過去了,珠江鋼琴成為全球鋼琴制造業產銷規模領跑者。如今,珠江鋼琴產銷量連續多年全球銷量第一,全球每賣出四臺鋼琴,就有一臺是珠江鋼琴;在國內只要賣出三臺鋼琴,就有一臺是珠江鋼琴。

  冼家雄說,改革開放初期,白云山人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主動走出廣州,到全國各地建立了800多個經銷點,成為全國第一批主動走出去自建銷售網絡的企業。今年,廣藥集團的整體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1200億元,達到1980年的一萬倍。而立白集團也從沒有工廠、沒有技術,只能依靠委外加工,如今做到了洗滌劑銷量中國第一、世界第四。

  為何能夠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冼家雄的一句話代表了不少廣州企業家的精神:“我覺得其實就一個字:敢!敢為人先,敢闖敢拼。”未來,這些廣州的“巨無霸”企業也將始終保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傳承廣州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第二篇章 文化筑夢人

  文化廣州 城市魅力傳遍天南海北

  時光有情,歲月留聲。改革開放40載,廣州不僅創造了繁榮發達的市場經濟,也培育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校長、黃埔書院院長仲偉合坦言,作為一名國際化文化交流的傳播者,他從1992年來到廣州,過去20多年來,他參與了廣州許多對外交往的大型項目,親歷廣州這個城市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座追求文化品質、引領影響全球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1996年,我留學回國后擔任的第一場國際會議同聲傳譯工作,是在廣州召開的廣播音樂會議國際博覽會。新世紀之初,廣州決定申報國際花園城市,我作為申報大使參與了這個過程,廣州最終拿到了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這也是廣州首個國際大獎。”他感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廣州人在精神的追求層面,一直更高更遠。“幸福不僅是物質上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有。”

  在時空對話環節,文藝評論家、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原主席黃樹森,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陳小奇,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管委會副主任、星海音樂廳主任劉瑩,同樣成長于中山大學的“廣州文化三劍客”講述了屬于他們的廣州文化記憶。陳小奇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大學生,1978年他在中山大學就讀。從1983年就開始創作流行歌曲,至今有兩千余首作品問世,他還與劉瑩一起發起了最早的校園歌曲的創作。劉瑩選擇分享了廣州市民連夜排隊買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票的動人故事。黃樹森則將當時最早引進內地的梁羽生小說《白發魔女傳》第一版帶到了現場。陳小奇說,他一直在思考廣州需要怎樣的文化。文化要有高度,城市才更有吸引力。

  第三篇章 城市建設者

  便利廣州 迎來智慧出行新時代

  曾幾何時,數百單車過珠江,地鐵飛機是奢望。細看今日,從地鐵一號線開通到夢幻T2航站樓啟用,如今廣州迎來了智慧出行新時代,編織出便利化智能化交通樞紐網絡。

  “我出生在1975年,應該可以算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發展部總經理吳國翔在主題演講中講述他與改革開放幾近同步的成長故事。他說,他從小生活在機場的大院里,父親是一名飛機修理工。

  “我和我哥是雙胞胎兄弟,一個叫國飛、一個叫國翔,國家飛翔,寄予著我父親這一代老民航人的希望。”

  他說,到了80年代,家里有了黑白電視,看到日本的電視連續劇,才知道,世界上還有波音747這樣可以坐幾百人的大飛機。“當時我心里想,什么時候自己也可以坐上這樣的大飛機”。

  1997年,吳國翔大學畢業分配到南航。那時,民航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七家航空公司已經換成了清一色的波音、空客、麥道噴氣式飛機,飛到了全國一百四十多個機場。不過,那時的南航就是中國最大的航空公司,飛機數量還不到100架。“我們只飛到了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些近距離的亞洲國家。”

  “我很幸運,我工作的20年,是中國民航改革發展,對外開放最快速的20年。”他說,20年前,南航不足一百架飛機,年旅客運輸量不足千萬。20年后,2017年底南航的飛機數量超過750架,承運的旅客已超過1.2億。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四的航空公司。“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蓬勃增長和旅行需求成就了南航”。

  廣東省機場集團副總經理朱前鴻對于白云機場的變化娓娓道來:老白云機場始建于上世紀30年代,是我國最早的民航運輸機場之一。2004年8月5日,白云機場一夜轉場成功,成為大型機場一夜無縫搬遷成功的典范。2017年,白云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6583萬人次,排名全球第十三位,今年有望突破7000萬,進入全球機場前十名,成為廣州構建全球城市的重要戰略支撐。

  從建設者們筑起智慧城市的交通樞紐,再到文化工作者用他們的靈感“筑”起廣州的智慧。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分享了他設計廣州全新城市形象LOGO的緣起。他坦言,之所以用寥寥數筆曲線和輕輕淺淺的數點勾勒出廣州塔簡筆畫,皆是因為他看到了 “廣州要打造一個可實施性未來發展的智慧城市”這個理念。這個簡潔大氣的廣州城市形象LOGO中也呈現出廣州一派千年商都海納百川、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凸顯出國際化、智慧型城市的廣州特質。

  第四篇章 “雙創”精英

  創新廣州 為城市插上飛向未來的翅膀

  改革開放40年,無數的創業夢想在這里誕生。從曾經燈光夜市的市井風情譜寫著廣州首批個體戶的生機活力到而今科技創新為城市插上飛向未來的翅膀。“創業到廣州,創新來廣州”已經成為眾多年輕創業者的一句響亮口號。

  在現場,匯桔網董事長兼CEO 謝旭輝手中拿著一本由匯桔網與廣州日報共同打造的《中國知識產權廣州指數》。他回憶,2005年的夏天,他和幾位同事應邀赴香港代表參加了一個中外企業展會,展會期間,主辦方安排了一場關于知識產權的論壇。當時,他想去聽一下這場論壇,然而工作人員卻輕蔑地對他說:“你們也有知識產權?”這一句話深深刺痛了他,他當時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為中國的知識產權做一些貢獻,改變世界對中國知識產權的看法。

  于是,他在2009年開始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由此開啟了中國知識產權“確權、維權、用權”的全方位、立體化運營的商業模式。如今的匯桔網,已經不僅僅著眼于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更致力于推動國際間的技術轉移與合作。“在未來,我們將繼續不斷完善自我,繼續為中國知識產權事業奮斗。”

  謝旭輝感嘆,他與所有廣州年輕人一樣,擠過BRT,擠過地鐵,發展至今,匯桔網2017年已經實現213億元交易額,預計今年突破220億元交易額。他感慨,要有原創有品牌,才能受到世界的尊重。

  與謝旭輝一樣,在新興產業不斷開拓奮斗的,還有有米科技創始人、聯席總裁李展鏗和機智云CEO黃灼,他們一位是到廣州追夢的外鄉年輕人,一位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但他們都選擇了在花城創業。如今,有米科技進入中國互聯網100強榜,機智云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平臺之一。

  而代表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廣州市銳豐音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銳祥則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番禺開了音響店,給外國人打工。如今,他們已成為集文化科技于一身的企業。“我們成了鳥巢唯一冠名的音響供應商,我們還成了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音響供應商。現在中國90%以上的場館都是用我們自己的音響品牌。”

  第五篇章 教育工作者

  聚才廣州 吹響高水平人才集結號

  改革開放初,“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口號響亮全國,無數人才奔赴廣州就業創業,推動了廣州的蓬勃發展。如今,廣州再次吹響高水平人才集結號。

  裴鋼、裴端卿、裴雪濤是我國干細胞研究領域的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如今,三人相繼在廣州扎根發展。“在場的人是否曾想過要長生不老?”在分享自己與改革開放的故事前,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拋出這樣一個有趣的提問,并直言自己正是為人類長生不老的課題而努力奮斗。

  他回憶說,1984年,裴端卿有幸獲得一個前往美國深造的留學機會,離開中國前,他有1年時間到廣州學習語言和籌備相關事宜。

  2004年,時隔20年,看過世界各地風景的裴端卿又選擇回到廣州,參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最讓裴端卿感到欣慰的是,研究院的院長每年都給研究生和博士生頒發畢業證書,“從送學生到國外接受培訓,到國內能培養自己的碩士和博士人才,我們整整走了20年。”他感慨地說。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形成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隊伍。而人才隊伍要形成,更要形成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培養、吸納突破性的創新人才。兩位教育名家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和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分享了改革開放40年間,屬于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時刻。

  吳穎民說,1990年夏天,華師附中的學生首赴清遠學農,從源潭火車站步行四五公里抵達村口,在村里開始學農工作,一直到今天,廣州各所中學都開始敞開校門,讓孩子們走出校門學農。他認為,教育不能關起門來閉門造車,一定要和國家發展、社會變化、生活需求緊密聯系起來。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否認學生接觸社會實際、參加生產勞動、了解現實國情的必要性。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分享了一張1997年省實合唱團參加悉尼舉行的合唱節照片,正是從這時開始,省實合唱團逐步走向世界。而在故事會當天,省實合唱團恰好在南非參加比賽。全漢炎說,改革開放初期,省實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到底要不要大力支持合唱團的發展?經過反復權衡,雖然經費有限,但省實人決定堅持辦好合唱團。為什么?全漢炎的答案是這樣的: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當所有人都只看到面包的時候,我們還能看到水仙花。正是當初對素質教育這份“初心”的堅守,才有省實合唱團今天的鮮花和掌聲。

  第六篇章 “生活達人”

  風尚廣州 記憶中的經典歷久彌新

  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公關小姐》映射出廣州公共服務意識的崛起,廣州的改革者們也一直以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為這座城市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塑造廣州城市國際化品牌。

  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說,1987年,他剛到廣州那一年,當時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正式建成,第一次開放給市民上橋散步觀光,當天有三十萬人步行了這一條路,場面壯觀。今年過年時候的另一張市民在廣州塔下花城廣場逛創新花市的照片,再度引發了費勇的感嘆。2018年春節,廣州接待外來游客超過1590萬人次。“從到廣州買東西到去廣州過年,這一個變化隱含很深刻的時代印記,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是從粗放到精致。”費勇說。如今費勇已經在廣州生活了三十多年,和這個城市一起成長。他感嘆,廣州最讓他喜歡的是日常場景中細節的美,他希望廣州能越來越美好,更多人在廣州成就最美好的人生。

  改革開放旅游服務發展參與者和推動者——嶺南集團總經理張竹筠則分享如何為廣州市民的品質生活添磚加瓦。他說,嶺南集團一直以來為廣州市民的品質生活增加更多的支撐和保障。今天的現場,讓我們回憶起了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酒店的“公關小姐”、白天鵝賓館的“故鄉水”、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花園酒店的“旋轉餐廳”,這些都是當年最新潮的“城市熱點”,如今都成了廣州人記憶中的經典。作為廣之旅的董事長,張竹筠說,每天有近15000名廣州人跟隨我們的旅游團出游到祖國和世界各地。“將人生事業融入新時代的廣州,這是我的最大幸福,我期待與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讓‘遠水朝陽花市,清風明月云山’的廣州更有溫度、更有生活品質,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

  “我們沒有退路,成功是唯一的選擇!”

  廣藥集團黨委副書記冼家雄

  “我覺得其實就一個字:敢!敢為人先,敢闖敢拼。”

  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陳小奇

  “文化要有高度,城市才更有吸引力。”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發展部總經理吳國翔

  “我和我哥是雙胞胎兄弟,一個叫國飛、一個叫國翔,國家飛翔,寄予著我父親這一代老民航人的希望。”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

  “我希望這張細胞圖譜未來會在廣州誕生,這樣一來,人類也許就可以不用再為疾病而苦惱。”

  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

  “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當所有人都只看到面包的時候,我們還能看到水仙花。”

  匯桔網董事長兼CEO 謝旭輝

  “在未來,我們將繼續不斷完善自我,繼續為中國知識產權事業奮斗”

  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

  “從到廣州買東西到去廣州過年,這一個變化隱含很深刻的時代印記,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

  激情奮斗路 廣州故事多

  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之“向幸福出發——我與改革開放”故事會講述者接受廣州日報專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奮斗者的奉獻。

  在昨晚舉行的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之“向幸福出發——我與改革開放”故事會中,多位拼搏多年、成果豐碩的奮斗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幾位奮斗路上的“老兵”,昨日接受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

  見證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從廣州“一路向北”

  作為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主席,黃樹森是改革開放40年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最早引港臺小說進入內地,極大地激發了廣州的文化活力。

  黃樹森回憶,1978年前后,廣州對香港和澳門“半”開放,因此被稱為“南風窗”。那時,他首次將梁羽生的《白發魔女傳》引進內地。從此,香港的武俠小說開始引入廣州,并逐漸向北方推移,與言情小說一同改變內地的文學格局,也改變了內地原有的知識體系。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廣東的出版社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刊物改革使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涌現出大批人才。他舉例,上世紀90年代初,現為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于愛成撰寫了流行音樂史論的相關書目——《狂歡季節》,后被韓國購買版權;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的施愛東,在學生時代便撰寫了《點評金庸》,引發后來的眾多點評。

  黃樹森說,在文學界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發展也加入了更多新元素。電視、流行音樂、雕塑等被人們視作新形式的文化作品,推動廣州文化的發展,使得當時人們的眼界和視野也更開闊。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是怎樣看待香港電視劇。為此,黃樹森研究了好幾晚電視,在報刊上跟持有不同觀點的文藝從業者討論。在黃樹森看來,當時的廣州文化氛圍非常活躍。

  “廣州的氛圍很開放,給予不同的想法和文化更多包容。”黃樹森說。

  他表示,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廣東文化更蓬勃發展。例如廣州市電視臺的《外來妹》,廣東省電視臺的《公關小姐》《情滿珠江》等劇集基本上風靡了中國內地。黃樹森對此感到十分自豪。不過他也坦言,廣東、廣州的文化要再續輝煌,需要廣東、廣州的文化人不斷總結、推陳出新。

  “人才廣州” “最牛校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 五十年代生人

  為培養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而感到幸福

  “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并不是有多少學生考上名牌大學,而是我的學生在若干年之后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對社會有重大貢獻。”吳穎民告訴記者。

  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的吳穎民,職業生涯與中國改革開放“同齡”,他從事教育工作40年,曾在“廣東牛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擔任17年校長。退休四年后,他又出任廣州中學首任校長,為廣州中學“吸粉”無數。他對基礎教育的獨到見解和超前的教育理念,被老百姓譽為“最牛校長”。

  見證和參與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吳穎民,把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基礎教育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這個階段,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學生們求學如饑似渴,但教育發展和教學研究都還處于摸索階段,教育以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為主要目標。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這一階段,基礎教育除了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外,開始注意學生價值觀、道德品質觀的引導。但應試教育在這一階段愈演愈烈,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第三階段是進入新世紀到現在。中央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質量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基礎教育也更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由于學生和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又面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課題。

  吳穎民認為,基礎教育的功能是為每一個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不能過于功利、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追求“快速成績”,要保持護花使者靜待花開的心態。

  在吳穎民看來,高考分,當學霸,并不等于就是優秀人才。名校學生更加不能只講成績,一定也要講品德、講胸懷、講責任擔當。他解釋了1990年他為什么在華附首創學生學農。正是因為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他發現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優秀,但卻缺少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卻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對弱者的人文關懷,那將會怎樣?我是蠻擔心的。”他說,他覺得讓孩子深入社會學習體驗、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建設非常重要。“這樣,這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今后無論是從政,還是從研、從商、從教,都會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擔當”。

  讓世界名家古典樂走進百姓家

  1988年,廣東的主政者決定以世界一流的音效標準建造一座專業的音樂廳。10年后,這座音樂廳落成在廣州二沙島珠江之畔,它是國內第一個以山谷梯田式結構建造的音樂廳,并被賜予一個意義非凡的名字——星海。

  自此,世界級的名家名團紛至沓來,中國音樂版圖上,添上了廣州這一重鎮。20年過去后,星海音樂廳仍擁有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聲學設計,并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專業音樂廳之一。

  “改革開放讓廣州走在風氣之先,讓它擁有開放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維。”星海音樂廳主任劉瑩感嘆道:“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帶來了星海音樂廳。星海音樂廳20年的成長,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

  一流的音樂廳吸引一流的音樂家。德累斯頓、維也納愛樂、慕尼黑愛樂、指揮家馬澤爾、迪圖瓦、艾森巴赫、尼爾森斯、音樂家馬友友、郎朗、穆特、帕爾曼、布赫賓德……星海音樂廳曾經迎來或即將迎來的世界頂尖名家名團,即使與世界級音樂廳相比也毫不遜色。

  星海音樂廳推動與見證了本地古典音樂力量的崛起,廣州交響樂團、廣東民族樂團等一批本地優秀樂團早已成了音樂廳和樂迷的“老伙伴”。

  在星海音樂廳,高雅藝術并不“高冷”,星海音樂廳堅持的是“高而不貴”。

  劉瑩表示,她聽到過不少市民對是否有能力欣賞古典音樂的疑慮。

  “古典音樂就存在于廣州市民的生活中,我們要打破大家自設的門檻。”劉瑩說。

  2009年開始,廣州交響樂團聯手星海音樂廳推出“周日音樂下午茶”的音樂會。9年間,這一性價比極高的音樂會票價不過從50元升至80元,卻邀請到名指揮、名音樂家為觀眾邊演奏邊講解。這讓重實惠的廣州人趨之若鶩,每每開票都被搶購一空。

  “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斷提升的,對藝術的欣賞和需求也是不斷提升的。隨著免費、低票價的普及音樂會不間斷培育,越來越多觀眾開始不滿足了,他們希望聽世界一流的名家名團。”劉瑩告訴記者。

  從2014年開始,星海音樂廳推出“高端文化惠民”項目“年度音樂大賞”——每年選六七場最好的項目,每場拿約300張票,以半價供市民購買。

  在這一項目中,即使是世界頂尖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最低380元就能搶到票。開票前一天下午5時多,就有樂迷來排隊。第二天早晨,隊伍甚至能排到廣場另一端的美術館,等候最久的一位排了16小時。“這在10年、20年前是不能想象的,古典音樂能把票賣完,甚至像流行音樂一樣的火爆。” 潛移默化之間,星海音樂廳讓喜歡喝早茶、吃夜宵的廣州人也有了進音樂廳的習慣。20年來,走進星海音樂廳的觀眾人次高達600萬,還吸引了12萬會員“擁躉”。

  與此同時,星海音樂廳的音樂樣式正走向“多元化”的口號,爵士、民樂、民謠甚至搖滾,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作為音樂廳,有這么好的聲場,就應該成為音樂表演的旗艦店。”劉瑩說,“好的藝術,可以超越它本身的樣式、時間、地域,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去年12月3日,曾獲得過8次格萊美的提名、格萊美“最佳爵士演唱專輯獎”得主的美國著名爵士樂女歌手佩蒂·奧斯汀(Patti Austin)在星海音樂廳演出,開出的歌單一度讓劉瑩擔心“一首都不熟悉,觀眾會不會不接受”。結果演出當天,無一觀眾不被年近70歲的“爵士歌后”的演繹所折服。

  劉瑩表示,星海音樂廳已經從城市地標,成長為一個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多人因為音樂聚集在這里。隨著物質消費趨向同質化,由音樂廳、大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等組成的文化場館成為一座城市獨特氣質的象征,它們讓城市更有辨識度,擁有更強的文化軟實力。

  廣州創業人 踏出創新路

  廣州地鐵總工程師、有米科技創始人接受廣州日報專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殷殷囑托,重任在肩。來自廣州地鐵的六零后“老兵”以及廣州創業的八零后“新兵”分享了他們的奮斗故事,并接受了本報專訪。

  “我趕上了廣州地鐵建設的好時代”

  1958年,廣東省就提出籌建廣州地鐵的設想,并在1961年形成了第一份相應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993年,廣州市開始自籌資金開建一號線。時光荏苒,2017年,廣州地鐵線網日均運客767.82萬人次,地鐵出行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總量的48%。根據世界地鐵協會(CoMET)2017年公布的2016年數據,在全球34家大型地鐵中,廣州地鐵運能利用度上升至第一位。

  從廣州第一條地鐵到如今13條近400公里的地鐵線網,張志良從1994年開始參與廣州所有地鐵線路的工程建設和技術管理。回想當年,張志良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廣州,一直向往參與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但由于當時一號線還在籌建階段,未能如愿。“一號線當時被定位為廣州開埠以來最大的城建工程,從全國各地聚集了不少工程技術人員,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行業頂級專家全過程深度參與咨詢、指導。工程專業出身的人都向往這樣的實踐學習機會。”張志良告訴記者。

  廣州地鐵的挑戰之一,是來自工程范圍內復雜多變的地質環境,不同性質巖土類交錯組合,還有復雜的斷裂和水文地質情況。而地鐵這一地下工程剛好在地質環境變化最大的范圍內作業,“查清地質條件,才能防范風險,但是受技術水平及其他條件限制,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查清楚。”張志良說。

  但也因為復雜地質條件,倒逼廣州地鐵建設必須面對現實問題和風險,敢闖敢試、攻堅克難。廣州地鐵一號線建設過程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用明挖法、沉管法、礦山法、盾構法等多種方法施工。并且工程大量采用(目前已經嚴格限制使用的)人工挖孔樁施工,在粉塵、悶熱、潮濕等惡劣條件考驗下,建設隊伍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在后期的廣州地鐵新線建設中,盾構這類機械化程度高的工法使用更加普遍。可當時有些工程部位,如車站等還不能采用盾構、明挖施工,礦山法等工法也要派上用場。“各種工法我們都掌握,不論什么條件下,地鐵建設都能攻堅克難推進。”張志良說,復合地層盾構技術的創新,還有掌握先進施工技術的專業隊伍和技術人才,大部分都是在廣州鍛煉成長起來的。

  可地鐵建設絕不是僅僅靠技術解決方案就能推動的。張志良說,地鐵發展離不開社會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廣州曾提出“50年挖洞不止“,一號線未開通之時,二號線試驗工點已開建了。當時廣州的財力不足以支撐項目,但廣州還是下決心先進行土建工程施工,等到有財力時再上機電設備。之后二號線成為我國第一條機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的地鐵線,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眾多地鐵建設者的一員,張志良說自己非常幸運,“前期花了幾十年謀劃籌建,才艱難啟動一號線建設,現在一下子同時建這么多條線,我覺得趕上了好時代。而且看到國內的產業、施工隊伍、設計人才在成長,我心里就更高興了。”

  “廣州讓有夢想的年輕人創造更大價值”

  2008年,80后的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聯席總裁李展鏗還沒畢業。當時正是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時,他與同學成立了華工優蜜實驗室,為的就是通過互聯網廣告幫助APP開發者盈利。他回憶,當時他們大學還沒畢業就參加了很多比賽,有一次他們拿了十幾個獎。“那時候有媒體來采訪我們,問我們最崇拜誰,我們就說馬云。”沒想到,第二天報紙出街:十幾個大學生要創造第二個阿里巴巴。

  他笑言,取名“有米”,這當中充滿了“粵語韻味”,這個名字在粵語中的意思就是“幸福有錢”。不過,最初的他們一路磕磕絆絆,賺不到錢,只能十幾個人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辦公室沒日沒夜的編寫程序。甚至還有人來打趣:“這里是不是網吧?”

  他坦言,在發展初期,廣州對創新的包容氛圍給了他們莫大的鼓勵。“在大三的時候學校就給我們實驗室,讓我們自己在里面做實驗。”而離開校園之后,廣州市政府同樣也給予了很多創業的寬松政策,包括資金扶持,注冊公司簡化程序等。

  在這之后,有米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移動廣告平臺,也幫助當時非常多的APP開發者獲得了收入。經過幾年的發展,2015年,有米已經在新三板掛牌,成為當時資本市場最年輕的團隊。2016年,有米進入中國互聯網100強榜。“目前我們的總部設在大學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設了子公司和辦事處,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

  他坦言,廣州的營商環境透明而開放,有著良好的創業氛圍。作為一家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企業,“我們非常感恩這個時代,感恩廣州,讓有夢想的年輕人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利他’是有米的核心價值觀,未來是數字經濟的時代,我們會繼續扎根廣州,目前公司正建設“有米營銷云”,爭取將廣州建設成全球移動營銷與廣告內容創造中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乌兰县| 天祝| 海宁市| 和林格尔县| 云南省| 鄢陵县| 民勤县| 德惠市| 吴堡县| 天津市| 祥云县| 江川县| 远安县| 蓬莱市| 万全县| 玉门市| 丰县| 荥经县| 盘山县| 独山县| 辽宁省| 洱源县| 奇台县| 沾益县| 涪陵区| 湘乡市| 岱山县| 铅山县| 友谊县| 宁化县| 保德县| 奎屯市| 南澳县| 杭锦后旗| 武隆县| 江源县| 常熟市| 大渡口区| 乌审旗|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