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馨的牛犇們向今天的青年人示范了——信仰、情懷、擔當,應是文藝工作者的初心
“我深深覺得,總書記的勉勵信不是寫給我個人的,他更是在鞭策、鼓舞我們上影集團、中國電影人、乃至整個中國文藝界。”這是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的肺腑之言。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寫給牛犇的勉勵信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更在文藝界掀起了學習熱潮。
滬上文藝工作者們紛紛表示,牛犇和老一輩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一起,為我們做出了杰出榜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史上,我們見證了一代代藝術家傾盡一生對黨忠貞不渝的動人事跡,也曾經一次次為老一輩文藝大家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所感動。如今牛犇入黨的經歷以及總書記的勉勵信,亦是再一次提醒當下的青年文藝工作者:做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是應有的初心品格。
漫長歲月堅定了他們跟黨走的信念
把總書記的勉勵信反復讀、反復體悟,牛犇心頭交織著忐忑和坦蕩。他忐忑于,自己這樣一個中國電影的“小人物”怎樣才能用加倍的努力來回應總書記的囑托,不負偉大時代;他的坦蕩在于,回望演藝生涯,“我認認真真完成了組織交給我的每一件工作,做到了堅定地跟黨走,矢志不渝”。
從11歲入行到83歲入黨,牛犇在黨的引領下走過了漫長歲月,終于在耄耋之年達成夙愿。翻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史,類似的故事絕非孤例。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告訴記者,中國畫家朱屺瞻在百歲高齡時成為一名黨員;上海中國畫院原副院長、吳昌碩的入室弟子王個簃在87歲生日前夕,完成夢想;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和“三毛之父”張樂平都是在古稀之年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藝術大師們歷經歲月風霜,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張樂平在70歲時作了一幅畫,畫面上他歡欣鼓舞地抱起小三毛,向黨獻上一束花,題詩四句:“畫筆生涯五十春,贏來白發映丹心。七十當作十七樣,追逐紅旗再長征。”這詩與畫,情深意切地道出老畫家的赤子之心。王個簃曾在1958年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歷經種種考驗,始終對黨忠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將自己在戰亂時期收藏的大批珍貴文物無償獻給國家。當聽聞自己被批準入黨后,他更是喜極高吟:“生命不息永戰斗,老年邁步上征程;畢生聽從黨安排,補瓦添磚永不停。”朱屺瞻這位世紀老人,生命跨越了多個年代,最終,他作出了與數千萬共產黨人一樣的選擇。
更令人動容的是,“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曾經在生命垂危之際,于病榻上用盡全身力氣,握緊拳頭,一字一句宣誓入黨。戴先生當年為什么放棄國外生活,毅然投身于戰火紛飛的祖國?她在歷盡波折后,為什么要在病痛纏身時堅持入黨?當年輕的舞蹈人有幸在北京天橋劇場看到珍貴的視頻資料,一個答案呼之欲出——漫長歲月里的所見所聞,令這些藝術家越發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酬償半個多世紀的愿望。
以德立人,創作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
在27日上影演員劇團的學習座談會上,團長佟瑞欣透露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牛犇老師前陣子準備外出拍戲,我擔心老爺子太辛苦,就以劇團有事務需要他為由,勸他留在上海。”不料,牛犇已簽下合同并入組兩天。他一方面牽掛劇團事務,一方面又深深為自己的毀約行為感到抱歉。于是,他按合同約定,主動給劇方賠償了30余萬元。“清清白白做人,以德立人。”老藝術家正是以高潔的品格毫無雜念地投身于創作,才能不斷捧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
為黨和人民而創作,是一代代文藝工作者最樸素又崇高的理想。2001年,年屆古稀的姚筱舟在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的日子里,光榮入黨。時間倒退回1958年,是他寫下了幾首小詩,其中一首便是《唱支山歌給黨聽》。“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小詩發表后,撞進了當時上海音樂學院教師朱踐耳的心里。作曲家將之譜成曲子,交由正在上音深造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瑪試唱,很快傳遍全國,經久不衰。
事實上,還有一大批早年就跟隨黨參加革命的藝術家們,他們以德立人,以創作無悔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為藝術的至高追求。正如上影集團黨委書記任仲倫談到:“呂其明老師將《紅旗頌》的所有版權都獻給了國家。他說,‘我是為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所感動,我為他們而創作,即便今天有人看重名與利,為人民而作、為英雄譜贊歌,仍是我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