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精心營造近自然森林:每棵樹都有“身份證”
每棵樹都有二維碼,便于全生命周期的呵護,管理實現數字化、精準化
“5標段,白皮松,高110厘米……”5月15日上午,在雄縣皮家營村附近造林點,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大數據項目負責人劉國陽,拿出手機掃了掃一棵松樹上的二維碼,樹木信息一目了然。
“到今天上午,苗景兼用林栽植總量7997879棵;定位總量4102408棵。”劉國陽打開“雄安森林”手機客戶端,植樹進度數據盡在掌握。
雄安新區造林講究精細化。過去一些地方種樹比較粗放,一天到底種了多少棵并不清楚,后期家底也不詳細。新區不一樣,從栽種到管護,靠林業大數據實現精細化造林。中國雄安集團有關負責人一開始就堅持開發大數據系統,在大地上植樹造林,同時在“云端”營造數字森林。
當前最重要的是植樹,“倒騰數據”干什么?當初有人不理解。“不會帶來麻煩,只會幫助我們。”負責這項工作的劉國陽來自中國電建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此前開發過類似的大數據系統,“運用大數據,能隨時隨地了解每一棵樹的來源、栽植和養護等信息。”
去年11月初,他們開發出“雄安森林”客戶端,供業主單位和造林單位使用,同時創辦“雄安生態”微信公眾號,方便社會公眾了解造林信息。他們為每棵苗木配備了專屬二維碼,記錄樹木栽到新區的“前世今生”:叫什么,來自哪里,“身高”“腰圍”多少,種在哪里。樹木位置可以定位到詳細經緯度。
二維碼相當于樹的“身份證”,可以對樹木開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夠實現數字化、精準化。從外地運來一卡車樹苗,有多少符合要求?當天種了多少?完成定位多少?監理抽檢多少?大數據系統清清楚楚。最初個別種樹單位粗枝大葉,填報的完成任務量不準確。業主方當面打開客戶端,一目了然,對方弄個大紅臉,以后再也不敢馬虎。
當初不理解林業大數據的人也轉過彎了:“上大數據系統會增加各方的工作量,但對實行全流程精準管理非常有幫助!”
徐成立是一位“老林業”,他說:“為林業建立這么大規模的大數據,目前還不多見。”他們開發的二維碼編號是億級的,可以記載上億棵樹木的信息。
“一棵樹的信息可能不算什么,一片林的信息就是寶貴的數據資源,對今后開展管護、科研和造林都有幫助。”仍在完善大數據系統的劉國陽說,“林業大數據也為新區建設智能之城提供了支撐。”
追求“雄安質量”
對苗木采挖、運輸等作出詳細規定,懸掛二維碼標牌的鋼絲做成活扣
新區新理念,先植綠,后建城。“過去一些地方往往先蓋樓,后植樹,綠色是點綴,只是裝飾品。”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說,“雄安不一樣,根據新區規劃綱要,藍綠空間占70%,建設開發空間限制在30%。”因此,在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工前,新區先植樹造林,并將其定位為重大綠色基礎設施工程。
機制創新是催化劑。為提高造林質量,新區采取工程建設管理模式,通過招標,讓大型工程類企業和專業造林公司組成聯合體來參與,優勢互補。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央企等大型企業有資金、管理等優勢,造林公司有專業特長,強強聯合,避免了過去一些地方“化整為零,層層分解”帶來的麻煩。10萬畝苗景兼用林的造林主力是5家央企領銜的聯合體,這些央企均為工程建設領域的國家隊。他們實行兵團化作戰,單日最多栽植了36萬棵樹木。
新區創新工作模式,對造林實行工業化管理,流水線上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操作規范和質量標準。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組織專家編寫造林工作手冊,對苗木采挖、運輸、裝卸等作出詳細規定。每個作業點就像一個“車間”。在雄縣皮家營附近造林現場,一位造林工作人員拿著尺子現場測量:“樹栽好后要砌圓形土堰,我們的土堰像圓規畫出來的一樣,深20厘米左右,24小時內澆足定根水,一周內澆第二次水。都有嚴格工序,就像在車間做成品一樣。”
記者在5標段等處看到,樹坑大小一致,地壟規規矩矩,支架整整齊齊。二維碼像士兵隊列一般,高度一致,朝向一樣。參觀者感嘆:這里的林地看上去像“菜地”。雄安集團生態投資建設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我們植樹像養孩子一樣精心,每個環節都體現對‘雄安質量’的追求。”
創新貴在用心。每棵樹要用鋼絲懸掛二維碼標牌,為了綁好這小小的鋼絲,各路種樹大軍想盡了辦法,最后確定的方案是:鋼絲一端固定,另一端留成活扣,盤成螺旋狀,類似彈簧。伴隨樹木生長,活扣可以順勢調整大小,不至于影響樹木生長、甚至長進樹里。他們將其稱為“雄安森林扣”。
經過嚴格規范的磨煉,新區培訓了一支經得起考驗的新型“育林軍”。在5標段4區負責施工的李建啟說:“新區對栽樹要求極嚴,甚至有點苛刻,我們能在這里把樹種好,今后到哪里種樹都不怕,這也是以后參與競爭的資本。”
新區造林推行建管一體,實行企業化管護。在完成栽植后,專業造林企業負責管護的時間不低于三年。期滿后,新區會依規繼續選用這家造林企業,或者新組建管護企業。5標段一位負責人坦言:“這要求我們栽樹要保證質量,負責到底。”(記者 張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