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堅守:只為改變山里娃的命運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芒康鹽井的千年古鹽田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這里美味的“加加面”也成為游客到鹽井必吃的一道風味小吃。法國傳教士帶來的波爾多葡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釀制出了聞名全西藏的葡萄美酒。
在鹽井,還有一個西藏的“唯一”鮮有人知,那就是這里有西藏唯一的鄉級中學——鹽井中學。這所中學也是西藏較早成立的初級中學之一。
鹽井中學創辦于1975年,地處滇藏邊境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納西村(又名鹽井),海拔2550米。學校上倚雪山,下傍瀾滄江畔,214國道蜿蜒繞過學校大門。
圖為嘎羅校長 攝影:王淑
學校建立以來,鹽井一帶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無數學子從這里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桃李滿天下
40多年過去了,一批又一批畢業生走出了鹽井中學的校園,走向四面八方,走進西藏建設的各條戰線,他們很多人都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和中流砥柱。
“1995年至2000年,5年間有300余名學生成為人民教師。目前,有80多名學生和我一樣,成為了學校校長!
“目前,全校有學生1306名, 70%的學生家長是我的學生。”
“在西藏,從鹽井中學畢業的學生成為國家干部的就有千余人!
從青澀少年到“知天命”之年,嘎羅校長已在鹽井中學默默堅守、奮斗了20余年。在鹽井,提起嘎羅校長無人不知。他一心撲在學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寫著自己的工作業績。他幾十年如一日,走過的是一條執著追求、辛勤耕耘之路,二十余載堅守大山深處只為改變山里娃的命運。
圖為鹽井中學升國旗儀式 鹽井中學供圖
多年的教學、管理實踐使他深深懂得,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各種素質是辦好學校的基本條件。在學校管理上,嘎羅校長也有一整套經驗,還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多年以來,鹽井中學歷屆畢業生參加考試的及格率、畢業率、升學率等主要數據,均穩居西藏全區前茅。
“不僅周圍鄉鎮的學生來鹽井中學上學,還有100余名縣城的孩子來到鹽井中學這樣一所鄉級中學讀書!备铝_校長認為,這是家長和社會對這所學校教學質量的肯定。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懷下,鹽井中學建立了可同時滿足50人上課的微機室兩間,多媒體階梯教室1間,可使用電子白板的教室22間。隨著師資力量的增強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程度逐年提高,鹽井中學成為芒康縣廣大莘莘學子學習的理想場所。
圖為鹽井中學第26屆運動會 鹽井中學供圖
沒有獨立辦公室的校長
初次見到嘎羅校長時,記者發現身為校長的他和學校的辦公室主任、副校長等擠在一間辦公室辦公。
“學校校舍面積少,現在和學校的其他幾位領導同志集中在這間教室辦公”,嘎羅校長介紹。
一個好校長往往能造就一所好學校,一所出色的學?偸桥c一個出色的校長聯系在一起。
情系師生,樂于助人,是對嘎羅校長的真實寫照。對教師的困難疾苦,他更是十分關心、熱情幫助。如果有教師患病入住醫院,嘎羅校長常不顧工作勞累,前往醫院探望生病的老師。
他翻山越嶺,步行數十公里進行家訪,只為建立“貧困學生檔案”,能及時資助和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扎西曲珍,是嘎羅校長資助的眾多學生之一。扎西曲珍父親車禍去世,母親常年體弱多病。從小學開始,嘎羅就幫助她。日常里,嘎羅會帶著米、面、清油等生活品幫助扎西曲珍一家,目前,扎西曲珍已參加工作。多年來,像扎西曲珍一樣受過嘎羅校長資助的100多名學生已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
嘎羅校長曾從云南、四川等貧困地區招收16名孤兒在鹽井中學就讀,自己時常掏錢給這些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日常用品外,還發動周圍愛心人士捐款幫助這些孤兒!澳壳,這些人中的80%成為了人民教師”。對于自己的學生能走上教育崗位,嘎羅校長很欣慰。
圖為鹽井中學田徑運動會 鹽井中學供圖
只為改變山里娃的命運
其實,嘎羅校長有很多機會離開這個大山深處的學校,去條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但對教育事業有一種情懷和熱愛的他始終沒有離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為了鹽井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嘎羅校長將最美的年華都留在了這里,在他的帶領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教育成果豐碩。學校曾先后獲得昌都市普通中專(高中)招生考試評比第一名、芒康縣“教育先進學校”“昌都地區規范化管理先進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但嘎羅一直想做得更好。目前,他又在思考,該如何進一步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成績?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保護和傳承好納西族傳統文化?如何做好對年輕教師的“傳、幫、帶”工作?這一系列問題他一直掛在心間。
圖為學生參加少數民族體育項目 鹽井中學供圖
“對教育工作我有一種情懷和熱愛,只要還能為農村教育事業做點貢獻,只要能從事自己熱愛的教育工作,這一輩子留在這里我也無怨無悔。”嘎羅校長語氣堅定地說道。
做成一件事容易,但像嘎羅校長一樣,堅持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沒有那么容易了。他從始至終、一以貫之地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需要的不僅是對教育工作的真誠熱愛,還需要的是對教育事業的始終信仰和永不退縮的決心。(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淑 賈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