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痹谌珖鷳B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要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廓清了迷霧,指明了方向。
回顧中華文明的生態觀念,無論是“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的客觀認識,還是“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自然規律,抑或是“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的發展理念,都表明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強調天地人統一、要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
揆諸當下,之所以反復強調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就是因為我國環境容量有限,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東北大興安嶺,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塑造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青海三江源,加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呵護好“一江清水向東流”的“中華水塔”;在長江經濟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踐證明,不斷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和自我循環能力,才能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休養生息,是為了給自然留下修復的時間空間,是一個由失衡走向平衡的過程。一方面,有的地區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破壞,自我修復極其緩慢。以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袋為例,據測算,一個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時間是25分鐘,但大自然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環境修復之難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將生態環境當做“一次性資源”,只求經濟增長,不顧其他各項事業發展;有的地方超過自然生態和環境的承載力,不顧一切、不計后果,最后得不償失。這些教訓啟示我們,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只有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才能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有人說,“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的時候,文明開始了;當人類砍倒最后一棵樹的時候,文明結束了!钡拇_,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種一棵樹要比砍一棵樹更重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發展的做法,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就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