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機構啟動口述遷臺歷史搶救計劃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說起對母親和故鄉的思念,1949年前后渡海來臺的人都是百感交集。如今,隨著遷臺長者陸續凋零、臺灣各地眷村拆除改建,一段銘刻著命運悲歡離合的歷史漸漸消隱。
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15日在臺北正式啟動“遷臺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期待通過尋訪拍攝遷臺一代、二代和三代的口述歷史,用小人物故事保存那段不平凡的兩岸記憶。
據了解,搶救計劃從2016年開始調研,目前擬采訪名單超過400人,其中200多人已完成采訪,下一步將把視頻資料制作成不同主題的紀錄片,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傳播,并適時推出兩岸巡展。
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表示,期待通過搶救計劃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下歷史見證,以此表達崇尚孝道的理念,讓后代子孫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從哪里來。
已經受訪的水墨畫家劉國松生于1932年,祖籍山東青州。他在短片中動情講述自己來臺之初因思念母親創作《媽媽,您在哪里》的過程。他認為,每個人的經歷都與時代有著密切關系。兩岸從隔絕對峙到交流融合的歷史,都充分體現在許許多多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中。
劉國松說,希望將來的人從這些個人的故事里得到經驗,保持清醒,不要讓下一代走回隔絕的老路,重演過去的悲劇。
華人衛星電視公司執行董事葛樹人認為,這一倡議最主要的價值將是促進兩岸人民情感上的重新凝聚和融合。
葛樹人表示,現在年輕人被人為操作剪斷了祖籍的概念,相當于失去了與母親的連接,忘掉了母親從哪里來。這樣的搶救活動是一個提醒,有望幫助大家重拾尋根意識,讓下一代認識到祖輩的過去不能割舍,認識到兩岸同根同種同源。
沈慶京也呼吁公眾協助提供人物推介和史料的征集保存,使年輕一代從中體認兩岸血濃于水的關系,成為守護兩岸歷史記憶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