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震后重組家庭:女主人說送兒子去當兵,既自豪又心疼
探訪震后重組家庭:女主人說送兒子去當兵,既自豪又心疼
■中國軍網記者 孫智英
5月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zhèn)蓋頭村震區(qū)重組家庭的女主人王蓉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年,四川災區(qū)出現了大量的震后重組家庭。這些重組的家庭中,有些過去是朋友、有些過去是鄰居、有些過去是親戚,還有很多過去是陌生人,震后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很快讓他們走到一起,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zhèn)蓋頭村王蓉和母志勇就是經人介紹走到一起的一對重組家庭夫妻,他們在2008年9月結婚,雙方的孩子都很贊同兩個家庭重組。
5月5日,記者參加“奮進·巨變·展望”探訪汶川地震十周年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這個重組家庭,大門口的“光榮軍屬”大牌子格外耀眼,原來,重組家庭里的小兒子正在武警部隊某部服役。
兒子當兵后,既自豪又心疼
5月5日,記者參加“奮進·巨變·展望”探訪汶川地震十周年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這個重組家庭,大門口的“光榮軍屬”大牌子格外耀眼,原來,重組家庭里的小兒子正在武警部隊某部服役。
王蓉是這個重組家庭的女主人,她說,重組家庭后,母志勇帶著兩個兒子,她帶著一個兒子,五口人重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家人,現在,26歲的大兒子和23歲的二兒子在成都工作,她帶來的小兒子今年22歲了,于2014年參軍入伍,在部隊服役已經四年。孩子們在外工作、當兵,所以這個五口之家聚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她也時常會想念他的小兒子。
說起在部隊服役的小兒子,王蓉自豪地說:“我的小兒子很是帥氣,他18歲職高畢業(yè)后去參軍,也是受到當年抗震救災一線部隊官兵的影響,除了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參軍,主要也是想讓孩子去部隊鍛煉。”她說,當年親眼看到那么多軍人參加抗震救災,不顧生命安危救助受災群眾,知道兒子當兵也許有一天可能會參加這樣的任務,不顧危險沖在前面,所以會心疼和擔心兒子。
采訪當天,當兵的小兒子發(fā)來信息,說當天休息,可以和母親視頻通話。接通小兒子的視頻通話請求后,她和兒子聊起了家常。
也許是母子之間有心靈感應,采訪當天,小兒子發(fā)來信息,說當天休息,可以和母親視頻通話。接通小兒子的視頻通話請求后,她和兒子聊起了家常。通過視頻,兒子對記者說:“雖然我在部隊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是一有時間就會和媽媽視頻通話。雖然忠孝兩難全,但是我在部隊干好工作也是對家長的孝順。”
家庭和睦就是幸福
在王蓉臥室的床頭柜上放著一袋開口的頸椎理療貼,原來她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干活多,總是腰疼。
在王蓉臥室的床頭柜上放著一袋開口的頸椎理療貼,原來她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干活多,總是腰疼。今年51歲的她比現在的丈夫母志勇大一歲,年齡相仿的他們相處融洽,前一段時間因為腰疼住院臥病在床,母志勇衣不解帶的在醫(yī)院照顧了她七天七夜,癥狀稍好之后生怕她再干重活,便讓她別干那么多家務活兒,可是勤快的王蓉總是閑不下來。看到媒體記者來訪,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說,家里有點亂,大家別嫌棄。
說起震后十年的生活變化,她說,地震的時候家里的房子損壞不算嚴重,只是房頂有些震壞,后來經過翻修,現在還住以前的房子。
勤快的王蓉總是閑不下來,看到媒體記者來訪,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說,家里有點亂,大家別嫌棄。
王蓉說,地震后的這些年,家里收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夫妻兩個一年收入有5萬多元,經濟上沒有什么壓力。家里收入的主要來源除了打工,就是家里種植的三畝茶園和六畝果園。現在恢復重建之后,村子里重新修了路,交通更便捷了,茶葉也能賣出更好的價格。
當記者問起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比較幸福的狀態(tài)時,王蓉坦言,經濟條件好了,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家人健健康康,經濟富足,孩子聽話懂事,和和睦睦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
采訪最后,王蓉也參與到“十年·郵愛”活動中來,她拿起筆寫下“感謝援建者對我們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