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創造力】王曙群:16年堅守締造“太空之吻”
央視網消息: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航天日上,中國航天宣布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規劃,嫦娥探月、火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支撐這些規劃的背后,是無數航天人的力量和智慧。他們中間有這樣一個人,他所從事的是飛行器核心部件的研制,從一個技校生成長為航天特級技師,他牽頭研發了50多套專用裝備,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今天的大國工匠,來認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王曙群。
在上海航天八院的一間試驗室里,一項重要的試驗即將開始,兩個對接機構,將模擬八噸重的飛行器,完成在太空中對接的整個過程。這是一項新的挑戰,研發人員要將對接機構的使用壽命從天舟時代的兩年,延長到空間站時代的十五年,從而滿足未來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十年以上的需要。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6個自由度任何一個角度的碰撞我們都做到了極致,比如說設計要求是正負3度是能夠捕獲的,那我們把它設定到3.5度看看能不能捕獲,通過不停地做試驗,去積累這些原始數據!
王曙群,國內唯一的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中國航天特級技師。20多年前,他還只是一個擰螺絲的小鉗工。1995年,技校畢業六年的王曙群,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研制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那時的王曙群年輕氣盛,信心滿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剛接觸的時候,我感覺這個東西應該說沒有太大的難度,設計得出來我們總有辦法做出來。”
然而,現實卻遠非王曙群想象的這么簡單,航天對接技術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掌握,并且嚴格封鎖,沒有任何技術、經驗可以借鑒,王曙群和團隊參照一臺簡單的原理機開始打造對接機構,這一干就是9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很難,它就是一個原始數據不停地積累的過程。就泡在這個實驗現場,每天就是做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的撞擊捕獲實驗!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然而,付出9年心血打造出的第一臺對接機構樣機,一上測試臺,就給王曙群一個下馬威。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剛生產出來,我們信心很足,一做實驗,應該說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全是問題,這個就是捕獲的時候,對接位置不準確,對面一個鎖頭進來的時候,把這個邊切掉了一小塊。 ”
在對接機構中,12把對接鎖是核心部件。為了保證對接、分離成功,這12把鎖必須要做到同步緊鎖、同步分離,一絲一毫的偏差,都可能造成飛行器飛行姿態的嚴重變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第一次分離是好的,第二次分離它就變差一點,第三次就更差了,這肯定是有問題!
問題出在哪?面對數萬個零部件,上萬米的導線,問題查找如大海撈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找不到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是最痛苦,4到5次無效勞動了之后,人的心態會發生很大的一個變化。”
那段時間,王曙群就像著了魔,增強現實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試錯,每天想的都是公式、數據、算法。這對于技校畢業的王曙群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逼著自己不斷去學習,而且學的過程當中大量地記筆記。我們很多的經驗就是靠筆記當中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形成的。”
邊裝配、邊調整、邊試驗。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苦苦摸索,在150多萬個數據中,王曙群終于發現,控制鎖鋼絲繩的張力變化導致了鎖的不同步,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舉解決了對接鎖同步性協調的難題。在研制的16年時間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了王曙群工作的常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王曙群:“咬咬牙努努力,就一個坎接一個坎的過,不斷地在這一個個坎上,學習一門一門新的知識,一輩子能把這件事情干成,確實是很自豪!
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團隊十六年的努力迎來了最終的大考,凌晨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順利完成首次交會對接,被稱為美麗的“太空之吻”。這個“太空穿針引線”的超高難度動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我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就像我自己的孩子參加高考的時候,我站在學校門口,等小孩兒高考出來的那種感覺 真的是一模一樣的。我愛人說這下你可以安心地睡覺了吧!
從2011年開始,中國航天陸續完成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最讓王曙群自豪的,是對接機構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可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99%以上的東西全是我們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我們的產品現在去交匯對接,可以達到100分!
如今,王曙群的團隊不但承擔對接機構的任務,還投入到了月球車、衛星系統以及后續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制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 王曙群:“壓力會越來越大,面臨的挑戰也會越來越多,我們永遠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航天人腦洞就要開的得大一些,航天人有一句名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探索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