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筑夢太空“精測小王子”周恩杰的二十載“造星”路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周恩杰工作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所屬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供圖)
中國臺灣網4月21日北京訊(記者 張麗媛) 2017年9月25日晚上19點,騰訊微信啟動頁首次變臉,由NASA公布的地球云圖“藍色彈珠”替換為由代表我國當下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的“風云四號”拍攝的地球云圖。消息一出,網絡上贊聲一片。彼時的周恩杰也為此興奮不已,因為他正是“風云四號”的研制者之一。
周恩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所屬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衛星總裝班組組長,1998年進入該所,學習從事衛星總體裝配工作。20年里,經他總裝完成的包括“風云四號”在內的十多顆國家重要衛星型號均發射成功,在軌運行質量可靠。他是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市工人技術創新能手、“上海工匠”,更被同事贊譽為“精測小王子”。來聽聽他的故事。
“精測小王子”這樣煉成
周恩杰工作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所屬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供圖)
1998年初入衛星裝備所時,周恩杰心里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只因成績優異,畢業后被學校推薦,便接下了這份比較清苦的工作。本以為上崗就可以直接“造衛星”,卻被師傅安排“踩縫紉機”,做衛星的星衣。周恩杰百思不解,“我是來造衛星的,你為什么讓我踩縫紉機?”師傅只告訴他,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就這樣,周恩杰在懵懵懂懂中實習了近一年的時間,直至1999年5月8日。
那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國人群情激奮、倍感屈辱。兩天后的5月10日,由航天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一號C星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一消息,極大地提振了國人的士氣,也為迷惘中的周恩杰指明了方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何等重要。肩上的擔子一下就重了,(我)感覺到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周恩杰自此暗下決心,一定要扎扎實實工作,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一點貢獻。
1999年以后,師傅開始讓周恩杰從事衛星裝配工作,但他從不只是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周恩杰喜歡主動鉆研,發現工作現場不合理、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動腦筋,想辦法。
在當時的衛星總裝工作中,精度測量數據的采集靠人工報讀和記錄,容易出現錯誤,于是周恩杰就想“能不能自己設計軟件,令測量的數據可以直接輸入電腦中,確保數據的百分百準確,不會因人工失誤造成錯誤。”
周恩杰利用業余時間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軟件編程開發等相關知識。每天白天完成高強度的型號任務,他勤于觀察,將工作中的實踐內容變為軟件開發的“金點子”;晚上就從閔行坐兩個小時公交車到交大徐匯校區上課,回到家再拿出一本本厚厚的專業書自己鉆研,試著編程,有時甚至到夜里兩三點,第二天六點再起來上班,這樣一堅持就是整整五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試驗,一套由他獨立設計開發的精測軟件終于完成,開創了他所負責的型號衛星測量數據自動化采集的先河。
從業20年來,周恩杰還練就了一身的絕技絕活,精度測量就是其中一個。周恩杰所總裝的風云四號等衛星被稱為“國之重器”,素有“地面裝調失之毫厘,天上觀測差之千里”的特點”。就拿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來說,36000公里高空對地探測精度誤差要求控制在1公里之內,相當于在36000公里的高度,要看徐家匯的東方商廈,不能看到淮海路的東方商廈,總裝工人哪怕是細如頭發絲般的裝調偏差,也會讓這個太空“最牛攝像師” “看不準”。看得準不準取決于衛星的“眼睛”——各種載荷裝得準不準,恰恰是通過精測來調整和評價的,精測誤差越小,“眼睛”看到的就越清晰,天氣監測與預報才能測得準。
周恩杰說,精度調整方面,平時一般人一到兩天完成的工作,自己可以兩到三小時完成。一次,設計提出衛星載荷安裝面的精度0.1,最終做到了0.05,發射后在軌測試也表明載荷安裝精度高,優于預期。他的言語間透漏著自信。
其實,對于精測技術,周恩杰可謂自學成才。當時單位剛剛引進精測設備,大家都只接受了基本培訓,他發覺自己對精測很感興趣,想要深入學習,但設備是全英文版,他就查資料,翻譯成中文版,先把設備弄清楚。精度測量需要計算,他就把高中數學翻出來重新學習;技能方面則不斷摸索、訓練。他不但自己學習,學會后還教別人。他說,看到其他人有所提高,甚至超過自己,就會很開心。
周恩杰和他的“獵豹突擊隊”
周恩杰工作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所屬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供圖)
2016年,周恩杰正式牽頭成立了“八院衛星精度測量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均是他多年來的老搭檔,大家一起攻克過很多技術難關。工作中經常遇到嘗試很多方法都解決不了的難題,大家會現場討論,下班后就各自回家琢磨,周恩杰坐地鐵也會思考,有時坐過站了竟也不知,半夜經常失眠,兩三點鐘就醒,一直牽掛著這件事。第二天上班大家會再討論,提出自己的方案。
“這是一支戰斗在衛星總裝一線的獵豹突擊隊。”周恩杰如此從形容。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2歲左右,朝氣蓬勃,每個人不僅僅是掌握單一技術,技術水平出色,而是綜合力非常強。在周恩杰看來,這支團隊是戰斗力非常強的隊伍,可以勝任任何衛星裝配的工作;有凝聚力,不怕任何困難,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衛星研制工作難度大,節點要求非常緊,衛星裝調需要反反復復,用很長時間去重復做一件很可能失敗的事,團隊成員一起加班更是家常便飯。“風云四號”的研制過程就是如此。從研制到發射,“風云四號”經歷了長達7年的時間。在3萬6千公里的高度對地球拍攝,“風云四號”必須有足夠的穩定性才能保證圖像的清晰度,設計師提出精度要求后,周恩杰團隊夜以繼日的攻堅克難,經過數不清的調試和試驗,最終將設計指標提升整整三倍,“超額”完成任務。
“我們任勞任怨。我們的衛星必須要成功,保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我們失敗不起。要對得起祖國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周恩杰說。
工匠精神 薪火相傳
由于業務技術水平高超,周恩杰自2006年起就已經開始帶徒弟,2010年對新進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特別是在精度測量方面。對于這份“老師”的工作,周恩杰做的異常認真。他會精心制作授課PPT,對徒弟進行理論教育,同時把握每一次精度測量工作,帶著徒弟實踐訓練。周恩杰告訴記者,“我可以很驕傲的說他們都可以獨當一面。”
周恩杰說,師傅曾教會自己成為一個甘于寂寞、專心專注的人,如今他也會這樣教導徒弟。中國航天事業成就顯著離不開老一輩航天人留下的經驗教訓,他們身上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
如今,周恩杰正從事火星探測環繞器的總裝工作,繼續著浩瀚太空的探索之路……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極致態度。”周恩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