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模式”打造有溫度的全民閱讀
4年前的“4·23”世界讀書日,專營老北京歷史文化典籍的民營機構北京正陽書局“掌柜”崔勇作為委托運營方,正式接管了北京首個非營利性公共閱讀空間——“磚讀空間”。這一“不動火,不改結構,對文物的干擾最小”的文物活化試點,就此打開了北京西城區公共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雙贏的思路。
去年11月,北京坊PageOne24小時書店在前門城樓南側啟動體驗季,這家由新經典文化聯合廣安控股共同打造的生活方式書店,完成了政府與民營公司、國有企業三方合力的一次全新探索。
4年來,一個個各具特色的閱讀空間在北京西城區悄然涌現,多方社會力量的引入激活了城市公共閱讀這池春水,眾多特色閱讀空間已成為首都文化新地標。
特色閱讀空間遍地開花
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3號院,2013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內始建于元代的萬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密檐式磚塔。“正陽書局”和“磚讀空間”牌匾同時掛上院門的那一刻,這個經過修繕的國家級文物院落以特色閱讀空間的形式免費向社會開放,在“利用文物來保護文物”的理念下,文物“活”起來了。
北京西城區一直將閱讀服務作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來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西城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書香西城文化家園”的發展目標。而特色閱讀空間是“書香西城”于2014年獨創的概念,除了“磚讀空間”這種由政府提供空間設施、引入社會力量運營管理的公辦民營型,還有由社會組織提供空間設施、政府給予資源支持的民辦公助型,如宣武門內大街抄手胡同繁星戲劇村的“繁星書吧”。在借助社會資源搭載公共閱讀服務的探索中,“書香劇場”“書香酒店”“書香銀行”等概念已成為現實,人們可以在北京古老的胡同里、古老的磚塔下享受閱讀的樂趣,觸摸有質感的北京。
在建設“書香西城文化家園”這一發展目標的引領下,西城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閱讀服務為突破口,以特色閱讀空間建設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運營模式,廣泛聯結和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推廣全民閱讀。
如今,西城區已形成由兩個區級公共圖書館、一個青少年兒童圖書館、23家街道圖書館為骨架支撐,25個掛牌特色閱讀空間為特色,100余家實體書店為依托,流動閱讀、數字閱讀設施設備為補充的“書香網絡”。
實體書店增添亮麗風景線
今年2月,被稱為“北京最美社區書店”的甲骨文·悅讀空間迎來兩周歲“生日”。這家640平方米的社區書店是西城區政府嘗試公辦圖書館委托運營的一次成功嘗試。“有聲書店”和每周8~10場各類文化活動是這里獨特的風景。
在地安門東大街與西大街的交匯處,矗立著一座形似大雁翅膀的木結構古建筑,這是老北京中軸線上的著名地標——雁翅樓。2015年,鬧中取靜的雁翅樓變身中國書店旗下首家“不打烊”書店。
西城區作為北京核心城區,要在每個社區建設大面積的文化站、圖書館等閱讀空間并不現實,在“書香西城”推進中,他們決定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建設,而是放開思路,嘗試整合區內各種公共文化資源,激發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探索各種合作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公共閱讀空間。
“以往建設一座公共圖書館,政府投入巨大,但現在改變了過去政府吃力單干的情況,又有效地調動了社會資源。”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孫勁松說,和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相比,差異化經營更有針對性地滿足了不同層次人群的文化需求,擴大了文化服務覆蓋面。
除了政府與民營公司、國有企業三方合力探索成立的PageOne24小時書店,以引導大眾精品閱讀為經營理念的西西弗書店也于2017年入駐西直門凱德Mall商業中心。截至2017年,西城區的實體書店已達100余家。
讓全民閱讀成為人們的“精神后花園”
2015年中秋節,愛閱團、妙媽悅讀會、一起悅讀俱樂部等知名讀書會的代表齊聚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店,一場中秋詩會正式拉開“雁翅樓書會”系列沙龍活動的大幕。
西城區在構建公共閱讀空間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型閱讀推廣活動。近年來,圍繞閱讀開展的各項精彩活動在西城區不斷舉辦,閱讀推廣活動不斷形成各種“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的新模式,有效推動了全民閱讀。
2017年,北京西城區各閱讀空間舉辦或參與舉辦各級閱讀活動3000余場次,參與人數約100余萬人次。其中,單是通過“甲骨文·悅讀空間”在廣內社區策劃執行的活動就有將近280場,這解決了社區閱讀“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在閱讀推廣人、甲骨文·悅讀空間運營參與者賀超看來,社區書店實質上是一個文化資源交互的平臺,它提供的是一個文化消費場所,社會上大量的資源通過書店進入社區,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書店接觸到社會上的各種資訊文化,“我希望,甲骨文·悅讀空間可以成為社區居民工作疲憊后最愿意來的‘精神后花園’”。
在北京西城區,“市民步行10~15分鐘就可以找到一個讀書點”的目標在西城區正在逐步變成現實。隨著全民讀書氛圍越發濃厚,一系列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在西城區相繼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