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40.5萬人穩定脫貧
光明日報記者 丁艷 光明日報通訊員 邵群峰
春天的豫東大地,生機盎然。3月25日,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孫六鎮伏土山村的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百姓大舞臺”上懸掛的“扶志扶智大講堂”橫幅格外醒目,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小板凳上欣賞著融入扶貧政策、移風易俗內容的文藝會演,掌聲頻頻響起。
地處豫東平原腹地的河南省商丘市,是農業大市、人口大市。近年來,商丘市以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扶貧扶志兩手抓、物質精神雙脫貧,已完成40.5萬人的穩定脫貧任務,491個貧困村出列,全市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0%降為2017年底的3.73%。去年圓滿完成9.36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年目標任務,105個貧困村出列。
文化扶貧“富腦袋”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真正的脫貧離不開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蘊的支撐。近兩年,商丘市充分發揮“文化扶貧”在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特殊作用,滋潤民風,開啟民智,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2017年,商丘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努力構筑“精神高地”,在貧困村新建文化廣場278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70余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項目順利實施,842個貧困自然村寬帶網絡全覆蓋。
2018農歷春節前夕,“鄉村春晚”在商丘各個縣區遍地開花,自編自演的歌舞、快板、小品等文藝節目,讓鄉親們既享受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又了解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大大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干勁。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是商丘市以“精神扶貧”助推“精準扶貧”的又一利器。
在豫東農村,“彩禮”一度是廣大農民的“痛點”。近兩年,商丘市把移風易俗作為減輕貧困群眾負擔的切入點,在全市廣大農村推動建立“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破除陳規陋習。春節前夕,“零彩禮”大型集體婚禮在柘城縣、寧陵縣先后舉行,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們積極響應移風易俗政策,踐行“不要車不要房,自己家業自己創”的婚嫁新風,在當地傳為佳話。
與此同時,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也在持續深化,“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創評活動深入開展,“道德講堂”等陣地建設不斷推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豫東大地,崇德向善的鄉風民風漸成新風尚。
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抓手。”
經濟扶貧“富口袋”
睢陽區臨河店鄉王唐蔣村生產童車的精準扶貧車間門口,一輛貨車正在裝貨,車間里有人在焊接、有人在組裝、有人在裝箱……一幅忙碌的生產景象。
“扶貧車間建在俺村里,不出家門就能干活兒掙錢,打工、顧家兩不誤,別提多好了!”43歲的該村貧困戶任秀麗樂呵呵地說,“我手快,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離小康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任秀麗的脫貧之路,是近年來商丘市成功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商丘市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找準問題開“藥方”,選準路徑拔窮根,逐步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子。
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商丘市以此為主線,全力推進,去年全市共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52家、農民合作社8868家、家庭農場2330家、種糧大戶1812家,建成扶貧車間1034個和村級光伏電站733個,為廣大貧困戶建立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在就業扶貧方面,2017年,全市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培訓2.5萬人,實現轉移就業3.26萬人,開發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數1824個。健康扶貧則全面實施“預防、服務、減支、保障”四位一體健康扶貧方略,為36.42萬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檔案,對2.2萬患大病、4.76萬患慢性病的貧困人口進行了救治。
金融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商丘市全面建立金融扶貧“四大體系”,深入推進“政銀保”“政融保”“三幫一扶”等金融扶貧新模式,破解貧困群眾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2017年,全市小額信貸累計發放貸款49億元,貧困戶獲貸率53.93%。
寧陵縣黃崗鎮申屯村貧困戶李海朋就是金融扶貧的受益者之一。他懂養殖技術,但一直苦于沒有資金。2017年8月,通過“政府+銀行+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金融扶貧模式,不到一周就拿到5萬元貸款。年底,他養殖的2000多只鴨子全部出欄。
在改變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上,商丘同樣不遺余力。2017年以來,全市實施貧困村“九大工程”、貧困戶“六改工程”,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商丘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多層次保障體系的強力支撐下,商丘正闊步走在奔向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