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巴以流血沖突因何再起
新華社拉姆安拉4月1日電 (國際觀察)巴以流血沖突因何再起
新華社記者趙悅 楊媛媛
曠日持久的巴以矛盾再度升級。截至4月1日,連續3天的沖突導致至少1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約1600人受傷。
分析人士認為,在美國和以色列堅持強硬立場的情況下,巴以和談前景渺茫,巴勒斯坦與美、以關系持續惡化,近期難有轉圜跡象。這讓巴勒斯坦人深感失望和不滿,導致其舉行抗議示威。而巴以沖突如果繼續升級,或導致中東地區局勢進一步動蕩。
長期積怨 集中爆發
3月30日,兩萬多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帶邊境舉行大規模示威,紀念第42個“土地日”,同時開啟持續數周的“回歸大游行”。其間,一些巴勒斯坦青年向以方投擲石塊、燃燒瓶,以色列士兵則開槍射擊,造成大量巴方人員傷亡。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爆發流血沖突的首要原因與巴勒斯坦人對美國徹底失去信任,對和平、安全與未來感到極大失望有關。
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2月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將把美國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搬遷至耶路撒冷。盡管巴方強烈反對,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堅持在今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70周年之際舉行駐耶路撒冷新使館的開館儀式,給以色列送上“大禮”。
“巴勒斯坦被徹底拋棄,巴以和平協議失去意義。美國徹頭徹尾偏袒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只能用投擲石塊表達不滿。”加沙政治分析人士阿德南·阿布·阿米爾說。
他指出,聯合國安理會3月30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當天大量巴勒斯坦人傷亡事件。但由于美國反對,安理會未能通過譴責以色列的聲明,這也是美國袒護以色列的最新例證。
其次,越來越多猶太人定居點越過1967年戰爭線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修建,蠶食著巴勒斯坦土地,對巴方建國構成實質影響。近期,以色列傳出要在這些非法定居點實施以色列法律的聲音,這意味著確認以色列對這些地方擁有“主權”,也由此引發巴方強烈抗議。
再有,以色列對加沙地帶長期嚴密封鎖,導致當地百姓生活極度困苦。最新統計顯示,加沙地帶失業率高達47%,當地近200萬人口中有約130萬人處于赤貧狀態,只能依賴國際救助維持生活。在美國近期削減援助后,加沙地帶爆發人道主義危機,當地民眾因遭受封鎖、生活無望而怒火爆燃。
沖突延續 前景難料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3月31日稱贊以軍對巴方抗議者采取的行動,稱正是由于他們的英勇果斷,保證了以色列安然度過猶太教節日逾越節。同時,以方發表聲明,譴責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利用婦女兒童當“人盾”,稱以軍射殺的目標都經過甄別,證實為哈馬斯成員。
分析人士認為,對以色列而言,維護自身安全,鐵腕壓制巴勒斯坦人的憤怒,保證美國5月在耶路撒冷順利“開館”是當前要務。因為巴方明確表示抗議將至少持續到巴勒斯坦“災難日”。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近百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此后,巴勒斯坦將5月15日命名為“災難日”。
當前,加沙地帶居民在距離巴以邊界數百米的地方搭建帳篷,準備每天舉行抗議示威活動。當地分析人士認為,這輪巴以沖突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每周五聚禮日或4月17日的巴勒斯坦“囚犯日”等重要日期,都有可能發生激烈沖突。
加沙地帶分析人士塔拉勒·奧卡勒認為,抗議取得了一定效果,國際社會開始重視巴勒斯坦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已經要求對巴勒斯坦人傷亡事件開展“公正和透明”的調查。
渴望和平 寄望轉機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巴勒斯坦人抗議示威是被迫做出的選擇。在阿拉伯國家內亂不止、美國政策全面倒向以色列這雙重因素的影響下,巴以問題日益復雜難解。
鑒于美國政府的不公正立場,巴勒斯坦已經拒絕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單獨調解人身份,宣布巴以簽署的和平協議失效,巴政府也斷絕了與以色列政府的聯系。巴美、巴以關系跌入歷史低谷。
盡管如此,巴方并未失去對和平的渴望,而是寄望于國際社會參與化解巴以矛盾。近來,巴總統阿巴斯多次呼吁召開巴勒斯坦問題國際會議,建立監督化解巴以紛爭的國際機制,以此作為打破巴以僵局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