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談脫貧攻堅經驗體會:精準施策因地制宜打贏脫貧攻堅戰
3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圍繞“脫貧攻堅”話題,與中外記者進行了交流。
因地制宜摘掉貧困帽
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怎么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怎樣因地制宜挖掘資源潛能,是不少貧困地區面對的一道難題。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位于赤峰市的西部,全村有808戶、2700人,耕地5370畝,人多地少。全國人大代表、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表示,通過近幾年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小廟子村走出了一條以種植胡蘿卜和中藥材為主的增收之路。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路上,我們充滿信心。”趙會杰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巖口鎮向家村村委會主任向長江原本是一位企業家,2014年回老家被選為村委會主任。通過近兩年的產業幫扶和發展,向家村2016年整村退出貧困村行列,成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的示范村。“我們村在高寒山區,山多田少,十年九旱,部分群眾極度貧困,村里70%的房屋都是土建房。現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大幅度改善,我們大力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情旅游,并被納入湖南省扶貧旅游示范項目,歡迎大家有時間來向家村看一看。”向長江代表說。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99.98%的區域都是山區。“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們念好‘山’字經、唱好‘林’經戲。”全國人大代表、墨江縣聯珠鎮黨委書記曹慶華表示,聯珠鎮培育發展了一批綠色生態山地產業、一批林下中藥材基地和林下畜禽養殖基地,還打造了一批具有旅游鄉村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聯珠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6845元增加至去年的9272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4.33%下降到了去年的7.83%。
智力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扶貧不扶懶。”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表示,一定要讓貧困戶有尊嚴、有脫貧榮譽感。岫云村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來銷售農產品,讓捐贈者有回報,讓受助者有尊嚴,通過這樣的正向激勵,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曹慶華代表說,聯珠鎮主要從4個方面來解決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一是扶志、扶智相結合,從思想上扶志氣,從智力上扶技能;二是樹典型、評先進,讓貧困戶通過正面比較增強進取心;三是開展自強、誠信、感恩的宣講實踐活動,讓貧困戶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搶抓寶貴機遇脫貧奔小康;四是開展扶貧脫貧承諾,讓貧困戶和掛鉤戶之間建立脫貧承諾,增強貧困戶實干、苦干、加油干的動力。
“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很重要。”向長江代表說,要認真考察百姓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意見和需求,耐心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增強其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發展產業化解“空心化”難題
農村“空心化”是不少地方面臨的共同問題,無論是精準扶貧,還是鄉村振興,都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發揮作用。
“不是讓所有年輕人都回去,有些村的資源難以承載所有年輕人的夢想。”李君代表在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時表示,農村“空心化”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回到農村。很多在外務工的“60后”“70后”也會回到農村,只要因地制宜搞好產業發展,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趙會杰代表說,這個梧桐樹就是產業,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是產業興旺。把產業做強做大,既能留住年輕人的身,又能留住年輕人的心,將來農村就一定會成為讓人向往的地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紫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