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方案凸顯“看得見的手”三大轉變
(兩會特稿)機構改革方案凸顯“看得見的手”三大轉變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機構改革方案凸顯“看得見的手”三大轉變
中新社記者 畢彤彤 萬淑艷 陳溯
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近日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其中至少有5處與經濟調控和監督管理直接相關,包括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優化審計署職責、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改革國稅地稅征管體制等。
多位經濟界政協委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國家機構改革適應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凸顯出政府“看得見的手”主動改善宏觀調控、加強市場監管、減少微觀干預三方面重大轉變。
——改善宏觀調控 力避“九龍治水”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推進了多領域改革,但改革越深入,越發現改革的阻力和障礙來自于現行的不合理的機構設置。
“比如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不一致。既有越位的問題,也有缺位的問題,必須改革機構才能夠將改革進行到底。”楊偉民說。
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整合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部委職責,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政協委員、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認為,改革后管理更精準,過去每個部門制定的標準不一樣,現在機構統一協調,對市場經濟的調控作用會發揮得更好。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工商聯副主席莫天全表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組建,避免了“九龍治水”、多頭監督。知識產權部門的重組統一管理版權和商標,對于填補知識產權管理的不足,促進國際化接軌是重要一步。
——加強市場監管 防范重大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改革前政府經濟調節職能相對健全,但市場監管還不夠。這次改革,有利于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強化了監管職能。
按照改革方案,分別成立于1998年和2003年的保監會和銀監會“合體”,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對此認為,“金融機構改革是為了使金融市場各級職能更加清楚,堅持分類監管和綜合監管相結合,劃清金融各級機構的監管職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楊偉民指出,以前對跨市場、跨領域的交叉金融活動難以進行有效監管。銀監會和保監會兩會合一,會有效堵住一些金融監管的漏洞,有利于防范重大金融風險。
——減少微觀干預 發揮“看不見的手”作用
學者普遍認為,減少微觀干預能夠為更好發揮“看不見的手”作用提供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總經理凌文認為,政府主要是建立規則,讓所有的市場主體平等地參與經濟發展,高效地運行,在運行范圍內,政府盡量少干預。如果出現方向性問題,政府要引導和規范,這一點在機構改革中得到體現。
按照機構改革方案,國家發改委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重大項目稽察、管理國家糧食、棉花和食糖儲備等職責將被整合。
同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還擬整合國家發改委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
對此,寧高寧認為,這將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職能統籌,有利于形成監管合力,在微觀層面減少對市場主體的過多干預,有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