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的女斗士:跪著為病患做超聲 半條命當一條半使
“年檢患者近14萬人次,98.5%的診斷準確率”,僅這兩項指標就足以使中國血管超聲領域的醫生敬佩不已。然而,誰能想到,創造這些驕人業績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超聲科主任華揚竟是一位腎移植患者。
華揚是國內超聲領域腦、頸血管超聲一體化評估模式的創立者;是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血管超聲培訓基地的領頭人;也是國家衛計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突出貢獻專家獎、優秀超聲醫學專家、國之名醫-卓越建樹獎及首都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為臨床增添一雙眼睛 開創中國血管超聲先河
血管超聲是一項特別倚重經驗的技術。曾有人形容,看華揚做超聲檢查,像欣賞一場交響樂,雙手的每個動作都能流淌出和諧的音符。只見她的左手很少空閑,總是在多普勒彩超機的操作臺上跳躍,按鈕交替閃爍著白、黃、紅、藍色光芒,顯示屏逐漸顯現出清晰的血管走形。
在華揚看來,左手勤快不勤快,是辨別超聲醫生水平的直觀指標,只會使用凍結、解凍、測量,那只能稱的上是‘超聲匠’。相比左手,華揚執探頭的右手動作幅度明顯要小得多,不斷調節聲束打的角度,確保手法精準程度。血管超聲檢查不同于普通超聲,每位病人的檢查時間,短則半個小時,多則一個半小時,頸動脈超聲和顱腦超聲加起來,總共要檢查22根血管,測量得出100至150個數據,最后形成1000字上下的檢查報告。華揚有著“吹毛求疵”般的責任心,她可以一個小時圍著一個病人轉,最后給出一份如同小論文般的檢查報告。
“腦血管病是一種很殘酷的疾病,不僅會影響到整個家庭,還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我想在這方面做些事情。”華揚說。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橫在她面前的,是“沒有專業老師、沒有專用儀器、沒有廣泛認可”的“三難”局面。
華揚最初的專業學習,來自一位外國專家1小時的速成講學。之后,她就靠著外國專家留下的幾份文獻反復溫習、琢磨,再結合過去的心血管超聲臨床經驗,以及解剖學、影像學等知識自己摸索。沒有頸部超聲設備,她只能等其他病人做完檢查后,甚至別人下班了再用腹部超聲設備為準備或剛剛手術過的病人做檢查。厚厚的機器說明書被她研究得透透的,她還通過創造性的機器調節,將機器性能發揮到極致,以致于超聲廠家的臨床技術支持也來向她請教學習。
由于設備所限,早期血管超聲只是一維成像,沒有二維結構圖像,只有波形圖,最終結果需要結合血流阻力、流向、流量,以及患者體征、病史等綜合推斷得出。華揚笑稱,這診斷堪比“福爾摩斯”推斷法。一開始,華揚做出的診斷結果并不為臨床醫生所認可。當時有一個病人,經華揚通過血管超聲檢查診斷為大腦中動脈狹窄,但臨床醫生不認可。華揚堅持說,如果做血管造影一定能證實自己的判斷。華揚贏了,自此,臨床醫生才真正重視起血管超聲的價值。
1996年,華揚前往美國留學,嘗試將顱腦與頸部動脈超聲結合。1997年回國后,宣武醫院引進第1臺腦、頸血管超聲儀。幾年后,在華揚的帶領下,一套規范化的腦、頸血管超聲診斷模式創立,并在全國逐漸推廣,大大提高了腦、頸血管疾病的早期檢出率。她提出了“三定”概念,即對責任病變血管進行定性、定位、定量,創立了一套規范化的腦、頸血管超聲篩查診斷模式,打造了血管超聲界診斷的“金標準”。所有這些開創性的成績,讓華揚贏得了“中國血管超聲第一人”的稱號。
跪著做超聲 半條命當一條半使
華揚沒日沒夜拼搏在臨床一線,帶領著科室開展了一項又一項的新技術。1998年10月,她突然出現高血壓且無法降下來,經過醫院詳細檢查,發現華揚的腎功能出現衰竭。她沒有想到,命運竟然跟自己開了一個這么大的玩笑。每每想到醫院的培養,科室的厚望,患者的眼神還有自己未竟的事業,在醫院的全力救治和無限關愛下,華揚終于打起精神,走出了陰霾。在每周3次定期透析的同時,她仍舊堅持工作。在腎移植術后僅3個月,她就謝絕了醫院安排的療養機會,重返崗位,全勤在臨床一線。
20年過去了,華揚仍需每天吃著各種排異藥,但撲在工作上的熱情和樂觀卻分毫未減。像長期用力抓探頭造成的腱鞘炎,就被她視為無需太在意的小病。食指沒勁,擰不開礦泉水瓶蓋,就讓別人幫個忙;回家炒菜拿不起大鏟子,改用小鏟子等等。
長期服用抗免疫藥物,使華揚的免疫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常常出現感染、發燒等癥狀,但是面對病人,她卻常常忘記自己也是一名患者。由于專業特點,她面對的不是老年患者就是卒中病人,他們或行動遲緩,或肢體殘疾,或失智失語,還常常伴有難聞的氣味,可華揚經常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攙扶他們,甚至比家屬還用心。
在2015年之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需要做持續血管超聲監測。因為血管超聲的探頭可以看到腦血流變化的第一現場,這對手術有很高的指導價值。但由于一些患者因顱骨較厚,超聲監測難度增加,不能通過常規的顳骨鄰部(太陽穴部位)進行腦血流檢測或監測,超聲醫生不得不手持探頭、雙腿膝蓋跪地通過眼窗監測腦血流變化。為了更好的監測,華揚選擇了跪在地上為患者做超聲,曾一跪就是三四個小時。這種以身作則,令學生們有樣學樣,華揚的學生也曾跪在地上監測完整臺手術。“華老師能這么做,我也可以。”
華揚的手機永遠是24小時開機,為的就是讓科室成員隨時可以找到她解決疑難問題。在她的努力下,宣武醫院血管超聲科人才梯隊已形成。“科室就像一條船,我們都是這個船上的船員,大家同舟共濟,才能一直前行。”華揚說。
從開創到推廣 為國家慢病防控貢獻力量
從踏上工作崗位至今,華揚收獲太多贊譽,有來自業內的,更有來自患者的。在她的帶領下,宣武醫院血管超聲科享譽全國,2016年血管超聲科檢查患者達136868人次/年,位居全國之首。但華揚仍舊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我一個人能給多少患者做檢查?宣武醫院又能做多少?只有各個地區都有標準的血管超聲檢查才是真的造福患者。”
腦卒中是中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超聲醫生在腦卒中防治中就是“偵察兵”。2010年國家衛計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在全國推動腦卒中防治工作,建立了由300多家基地醫院組成的腦卒中防治網絡,國家卒中防治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華揚作為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和血管超聲培訓基地領頭人,華揚親自去過的超過290家基地醫院普及規范的血管超聲技術。為了提高基地醫院超聲診斷水平,華揚一個周末甚至跑6家醫院督導、傳播先進技術,而這幾乎占用了她絕大部分的周末時間。她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飛機、火車、長途、步行,有的地方要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才能到達。
工作30余年,華揚發表相關專業論文200篇,其中SCI 10余篇,主編及參編出版了專業著作20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近40名。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先后獲得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醫學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曾獲得優秀超聲醫學專家獎、腦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貢獻獎、國之名醫-卓越建樹獎、優秀好醫生獎、首都勞動獎章等榮譽,為血管超聲技術發展、國人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