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任務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環節。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同時協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年數據顯示,京津冀以全國2.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8%的人口,貢獻了全國10%的國內生產總量。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意義重大。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同時,設立雄安新區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經濟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的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拓展,推動經濟要素沿黃金水道有序流動,對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三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灣區。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將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思路、任務、政策、要求、要求等多個方面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
鄉村振興是區域—城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關鍵是解決要素流動的問題。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是造成鄉村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要從區域發展和城鄉關系的大背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能把鄉村振興戰略僅僅看成是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而更要探討建立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途徑。
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相連的是精準扶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當前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深度貧困地區往往面臨著惡劣的自然條件、薄弱的經濟條件和不利的社會條件,這些客觀條件都是深度貧困地區長期陷于貧困的原因。
要解決深度貧困問題,需要更下大力氣,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協調,突破生態環境制約,解決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欠缺的限制,發揮政策優勢,加大公眾參與力度,攻克精準扶貧難點。
加快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
從空間上看,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大戰略的核心部分都位于沿海地區。塑造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需要通過輻射效應和帶動效應將區域發展的動能傳遞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同時帶動鄉村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發展。
第一,強化區域與城鄉發展政策的協同。長期以來,存在區域政策與城鄉發展政策的不連貫、功能不明確問題,開發區政策、國家級新區政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與鄉村發展政策之間的聯系比較少。因此,建立統一規范、層次明晰、功能精準的區域-城鄉政策體系,是從全局出發推進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二,完善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統籌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深化區域合作,明確區域和城市功能定位,完善發展成果城鄉共享機制,健全利益平衡機制,特別要完善對糧食主產區、重點資源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以及生態保護區補償機制。
第三,加大區域城鄉發展的功能平臺改革創新。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培育區域經濟新動能,動能的轉化需要落實在空間上,即需要進一步完善各類發展平臺。國家級新區以及各類試驗區、示范區等區域功能平臺,應進一步發揮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同時應當建立縣域、鄉鎮和農村居民點的功能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