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總裁離職,背后故事好像更精彩!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張倍鑫】被稱為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的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最近在官網發布管理層變動通知,稱從今年9月開始,塞巴斯蒂安·海爾曼(中文名韓博天)將不再擔任該中心總裁。去年3月,《環球時報》用整版文章起底MERICS“中國研究”的政治化問題(如圖)。自那以后,MERICS一面倒片面批評中國的聲音有所減弱,德國媒體對該智庫及學者研究成果的引用也減少了。一名與MERICS有合作的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方面的質疑給了MERICS壓力,也給了創立該智庫的墨卡托基金會壓力。一名熟悉情況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韓博天的離開可能是因受到出資方的質疑。
MERICS由德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于2013年11月投資成立。該中心近日發布通知稱,韓博天因家庭原因將于9月1日回德國特里爾大學任教。幾年內,韓博天讓MERICS發展為世界領先的中國研究智庫之一,墨卡托基金會對他的杰出成就表示感謝。基金會現正為MERICS的第二個籌資期和下一個發展階段(2019年-2023年)做準備。未來韓博天將積極支持MERICS管理層的順利過渡,并將繼續與MERICS保持密切聯系。
MERICS最高管理層突如其來的變動,并未引起德國媒體關注,但在德國的中國研究圈引起不小震動。柏林中國問題專家萊希貝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韓博天在MERICS第一階段5年期未滿時提前離職,可見他與墨卡托基金會的合作不是特別順利。萊希貝格認為,MERICS最失敗之處是遭到來自中國方面的質疑,比如政治化色彩濃重,缺乏客觀性。
自2013年成立時,MERICS曾表示要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但結果卻是其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中國的,帶有很強主觀性。
憑借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名號,MERICS風光一時。尤其在該中心學者頻頻被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周刊等“西方大媒體”采訪后,MERICS幾乎成了歐洲“中國研究”的代名詞。德國《每日鏡報》此前稱,一些德國傳統智庫擔心MERICS壟斷“中國專業知識”,并認為其缺少從歷史角度看待中國的立場。
《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MERICS不像真正意義上的智庫,它沒有長期的研究計劃。該中心每周都會發行網絡雜志《中國亮點》,一般有5至10篇文章。其中的“學術文章”都是跟著有關中國的熱點走,更像隨意發揮的個人感想,其語言往往帶有煽動性,很容易引起關注。這也導致該機構在學術圈口碑一般。一名漢堡的中國問題學者曾對記者抱怨說,這些文章很難被劃定為學術文章,缺乏嚴肅的論據,也缺乏歷史觀,有的就像“娛樂版上的中國研究”。
《環球時報》記者曾多次申請實地采訪這家智庫,無一例外遭到拒絕,對方甚至稱“我們拒絕‘國家媒體’的采訪”。去年3月,《環球時報》以“起底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為題,用整版文章披露MERICS“中國研究”的政治化問題(文章相關鏈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3/10366867.html)。據知情人士透露,文章刊出后,韓博天氣惱地稱要找《環球時報》記者理論,還暴跳如雷地問中國駐德大使館該文怎么來的。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調查,從2013年到2017年3月,MERICS發表的關于中國的研究文章約有八成是負面的。自《環球時報》整版報道后, 該中心涉華研究主觀色彩較強的負面文章為50%左右。其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調子也更溫和了。比如,MERICS學者莫詩彬去年4 月6 日接受北德廣播電臺采訪時,對中國在非洲的活動給予肯定,認為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及政治投入在當地獲得積極評價。
按計劃,墨卡托基金會應該已向MERICS投資了1840萬歐元。有內部人士透露,基金會顯然不滿意MERICS目前的狀況。一名基金會主管此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MERICS的目標是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而不是對立。萊希貝格認為,鑒于MERICS的現狀,管理層變動也許是一個契機,可以使MERICS的導向變得更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