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實力:穩中有進再上新臺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經初步核算,2017年,我國GDP總量達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這是一份有體量更有質量、有顏值更有氣質的成績單。
過去幾年,我國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0萬億元大關,2014年突破60萬億元大關,2016年突破7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又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需要看到的是,在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背景下,能夠實現6.9%的增速殊為不易。從全球范圍看,這一增速水平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以上,在世界經濟穩步復蘇的進程中,持續發揮著“壓艙石”和“助推器”的作用。
從6.9%代表的經濟增量看,2017年我國的經濟增量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1.2萬億美元,相當于我國一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的經濟規模,也相當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國家的經濟總量,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觀察一個經濟體的運行態勢,僅看規模和總量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觀察中國經濟不能只考量其增長速度和規模,而應該關注其質量和效益,關注后續的經濟發展動力。
從2017年的經濟運行數據看,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
在經濟結構方面,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共同拉動。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在工業結構中,2017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3%和13.4%,增速分別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7個和6.8個百分點。需求結構已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91%,內需仍然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發展動能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5大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較好。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新興行業保持較高增長,新動能成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C919大飛機、復興號動車組、量子通信和衛星、深海探測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并加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從發展效益看,2017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9%,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增長30.4%,企業盈利能力增強。從財政狀況看,財政收入增長7%至8%,超出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預算要求。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比上年實際增長7.3%,實際增速比人均GDP增長快1.0個百分點。此外,微觀的商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也在提升。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有所下降,反映節能減排成效的全國單位GDP能耗2017年下降3.7%,順利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標任務。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在發展路徑的選擇上,要始終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確立以提升發展質量為導向的目標,努力實現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