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深度發力解深貧(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城里人很難想象山里人對路的渴望。
冬至陽生,秦巴山脈,一條即將完工的隧道正橫穿大山。打穿這座山,以往攀山越嶺、肩挑背扛的生活,就會成為歷史。
隧道所在的城口縣沿河鄉,是重慶去年確定的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有干部開始不理解:“扶貧投了不少錢,為啥一多半用來修路?”“為啥?因為沒路才窮;不修路,啥子發展都談不上!”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認為值。
基建欠賬多、貧困人口多、自然條件差、發展能力差,是18根脫貧攻堅“硬骨頭”的共性。
每天起早貪黑土里刨食,玉米、紅薯、洋芋“三大坨”賣不上幾個錢,加上小兒子患上重病,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46歲的漢子馬學成背地里沒少抹眼淚;
有一手嫁接果樹的技術,卻沒買果苗的資金,坐在土墻邊,奉節縣平安鄉的蔣業安剝著玉米,望著別人家的果林又羨慕又嘆氣;
剛還完蓋房的債,丈夫卻因一場病離世,看著體衰的父親、還在讀書的孩子,巫溪縣紅池壩鎮的劉吉翠咬牙撐起一個家。
馬學成、蔣業安和劉吉翠的心酸,在18個深度貧困鄉鎮里多有發生。怎樣才能讓這些真正的貧中之貧高質量脫貧?
重慶市委明確責任目標:精準到人頭、統籌到區域,深度發力,下足“繡花”功夫。
深度發力,“力”從何來?四大火力集中:深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深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度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同時,有針對性地實施穩定脫貧、基礎設施、產業扶貧、生態保護、人口素質、公共服務、村“兩委”提升七大脫貧攻堅行動。
換上膠鞋,打起背包,200多名市里和區縣的干部住進了鄉村。18名副廳級干部擔任駐鄉工作隊長,18名市級領導任指揮長。找窮根,定規劃,“缺啥補啥”。新的扶貧資金、項目和模式,向這18個最窮鄉鎮傾斜。
補短板、破瓶頸,打通“最后一公里”。在18個鄉鎮及更廣闊的巴渝大地,更多的鄉村產業路、旅游路和山水田林路越織越密,水、電、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提速。
結合環境優勢和貧困戶意愿,柑橘、榨菜、茶葉等特色農業覆蓋所有貧困戶。“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就是為了讓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有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敝貞c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幫扶幫到位,貧困戶干勁來。馬學成家種上了中藥材,一畝地產出將增3倍;蔣業安栽下了自家的果林,技術和銷售都不用愁;劉吉翠種了5畝茶,也種下脫貧的希望。
沿河鄉的穿山路眼瞅著今年就通!昂萌兆泳驮谇邦^哩!”沿河鄉北坡村百十來戶村民,濃濃的期盼終于要實現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