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錢的巴西人“想存錢”
巴西信用保護服務機構和國家商店聯合會近日調查顯示,2018年巴西人最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存錢”。很多人聽到這則新聞可能會感到詫異,因為多年來巴西人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即使負債,也要快樂”。
巴西信用保護服務機構總裁羅克·佩里扎羅坦言,巴西的失業率高企,經濟恢復緩慢,民眾對于未來的不安全感激增,“存錢”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有儲蓄習慣的巴西人僅占28%
巴西經濟調查機構2016年6月的統計顯示,47%的受訪者稱有負債,14%的家庭負債超過收入的5倍。2017年1月世界銀行調查表明,有儲蓄習慣的巴西人僅占28%;為養老而存錢的巴西人僅占總人口的4%,在拉美33國排名末位。
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認為,巴西人“不存錢、會享受”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地利天時等諸要素合力打造的結果。
巴西地大物博,面積850多萬平方千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從16世紀被“發現”以來,巴西就成為世界戰略物資和非戰略物資輪番驚艷亮相的舞臺:巴西木、甘蔗、煙草、可可、棉花、咖啡、橡膠、木薯、大豆、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黃金、鉆石、鐵礦、石油、錳、鈾、鋁礬土、彩色寶石等礦藏以及淡水、動植物等資源交叉震撼出場。在歷史上,甘蔗用其纖細的腰桿支撐了巴西經濟3個世紀之久。
令人驚詫的是,巴西如此廣袤,卻自帶“免疫系統”。巴西東臨大西洋,遠離環太平洋地帶,沒有火山、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也極少遭受颶風、龍卷風襲擊。由于地處熱帶,巴西自然不知冰雹、暴風雪為何物,每年僅在御寒防寒方面就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巴西不僅沒有多少“天災”,“人禍”也非常罕見。由于地處地球一隅,巴西遠離世界強國和國際舞臺中心,沒有夾縫求生存之虞;綜合國力遙遙領先于周邊國家,也不存在外敵入侵之患。巴西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其中80%都用在了人員薪水和退休金上。此外,巴西國內也沒有種族沖突。巴西是個移民國家,數次移民浪潮使得不同膚色的人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這樣“要啥有啥”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造就了巴西人節奏慢、假期多的生活方式,即使負債,也不存款。
2016年3月巴西信用保護服務機構和國家商店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58.9%巴西人竟不知自己的欠債數額。
“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
巴西幾百年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一旦主要出口產品陷入困境,馬上會有另一種商品取而代之。
如19世紀初期,巴西在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浪潮前無動于衷,仍沿用古老的生產方式和貿易手段,經濟一時陷入了矛盾之中: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鐵礦石,但所有機械工具都必須依賴進口;棉產量居世界前列,但棉織品必須從英國購買;森林綿延不盡,但連一張紙也生產不出來。在金礦枯竭之后,巴西經濟跌入低谷。但咖啡的出現,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奇跡:咖啡不能用機器種植,落后時代的手工制作得以“逆襲”,完勝機器的飛輪。據統計,從1821年到1900年的80年間,巴西出口咖啡的總價值相當于現在的近400億美元。
但近年來的經濟遭遇,巴西人開始有了切膚之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巴西貪腐丑聞和政治危機等導致這個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高歌猛進的經濟體跌入低谷。2015年和2016年,巴西GDP分別下跌3.8%和3.6%,巴西進入了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第一個連續多年的收縮周期。與此并行的是通脹高企和失業飆升。2017年第三季度,巴西失業率達12.4%,失業人數1300萬。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多年處于攀升狀態,2017年高達29.9%。
負增長、高通脹率、高失業率使巴西人不得不改變“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2016年4月的統計數據表明,75.5%巴西人放棄了旅行,71.3%減少了外出就餐和娛樂,80%表示爭取不買新的衣服和鞋。
“盡管這是艱難的時刻,但居民正好可以培養健康的消費習慣,避免沖動消費。”巴西信用保護服務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卡瓦提坦言。
“戰勝如今的困境,需要人們振作精神,也需要政治危機盡快解除。短期內,政府的目標應該是平衡財政和降低通脹率。”巴西國家商店聯合會主席皮涅羅說。
“逆境是最好的大學。”林斯認為,巴西在這所“大學”里可以學到的不僅僅是抑制消費的沖動。很多巴西人日益認識到“資源福利”可以享受,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創新改革,“資源福利”就會淪為“資源魔咒”。
近年的經濟狀況也改變著巴西人的思維方式,塑造著新型文化。目前,關鍵時刻以任務為重,主動加班加點已不再是新聞,對于中層以上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更是如此。(陳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