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邀全球校友 助創新發展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邱曉琴
播下引才留才的希望種子,收獲創新發展的夢想果實。2017年,湖北省武漢市通過校友回漢、大學生留漢、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硬措施聚集了大量資金、人才和技術,來自不同區域的人才留在武漢形成了源源不斷的現實生產力。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作為武漢趕超發展的雙引擎,積極探索“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子,致力將武漢建設成為“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活力之城”。2017年年初,武漢市創造性提出“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誠邀全球武漢校友智力回歸、資本回歸,助推武漢趕超發展。
校友涌動回漢潮
截至目前,武漢共舉辦9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校友簽約項目294個,簽約金額達13014億元,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名優秀校友回到夢開始的城市,為武漢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漢大學校友陳東升、雷軍等多次回漢,他們表示要帶頭筑牢“武漢+母校+校友”同心圓、拓寬“校友圈”,共同建設美好武漢,助力第二故鄉騰飛發展。陳東升說:“抓住大學、抓住院士,就抓住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未來中國經濟競爭、未來中國經濟版圖的牛鼻子。”他們認為,在近年中國區域經濟競爭和城市競爭中,武漢開了一個先河,掀起了中國新一輪區域經濟、地區經濟的熱潮。
2017年9月中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友董明珠、車建新等回到武漢,董明珠提到,實實在在的項目,就是最好的投資。充分發揮學校特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00多名校友帶來多個金融項目,推動武漢中部金融中心建設。
李建紅、彭毅等武漢理工大學校友充分發揮學校特色,簽約項目多集中于建材建工、交通、汽車方面;梅永紅、陳俊海等華中農業大學校友聚焦綠色發展、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在現代農業、生物醫療方面簽約了一批項目;周宗文、何姝等中國地質大學校友將學校的珠寶藝術、地質勘測、生態環保“三駕馬車”發揮得淋漓盡致;張毅、張定宏等武漢紡織大學校友,在纖維材料、時尚創意、文化旅游、現代服務等方面為武漢“設計之都”的稱號添磚加瓦;楊宗凱、王慧軒等華中師范大學校友發揮學校作為師范大學在教育、科技、文化的巨大優勢。
每一場都有新的招商大使和招才顧問加入,當校友們聞及母校及武漢的號召,他們紛紛用行動展示了校友情誼和武漢情懷。交通樞紐的武漢、人才高地的武漢、創新名城的武漢攜手世界各地的武漢校友共同譜寫校城融合的新篇章。
校友經濟助推發展
2017年以來,武漢市部署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創新提出“大學+”新模式,將在漢高校資源轉化為武漢發展和競爭優勢,打造招才引智、招商引資“武漢樣本”。
坐擁89所高校、百萬大學生的武漢成為“校友經濟”這一名詞最好的詮釋,數以萬計的青年大學生,是未來創新創業的主力軍。2017年12月2日舉行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第九場招聘會金融專場活動現場,來自武漢青山區、洪山區等地的200家企業進行了現場招聘。截至2017年12月15日,2017年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已達28.29萬人,是2016年的近2倍;大學畢業生在漢新落戶13.2萬人,是2016年的近6倍。
九省通衢的武漢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所帶來的優勢效應,校友經濟的推廣更為武漢聚集了大量的資金與人才。華中師范大學校友、中國動漫集團董事長庹祖海是把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年會主辦地從北京帶到武漢的背后推手。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以“強網絡·強文化·強產業”為主題的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年會在武漢會議中心召開。庹祖海在年會上表示:“此次年會吸引了武漢市外100余家企業來函,北京網絡文化協會還組織了20余家會員單位與武漢市相關機構對接、考察和交流。”
近年來,武漢黃陂區緊扣建設“大學生最友好區”的目標,與企業聯手打造融創業空間、大學生安居和休閑娛樂交友于一體的大學生主題社區,目前已有美人購、賣貨郎等多個優質大學生團隊入駐創業。據統計,截至2017年已有6000名大學生到區內創業就業,其中創業大學生1000多人。
“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正在推動武漢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助力引領高新技術產業落地,改變城市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使城市與人才、企業成為命運共同體。校友經濟把四面八方的資本和智力資源聚攏過來,推動了武漢經濟快速發展。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03日 01版)